【敬拜與音樂】教會司琴的訓練課程--提升你的事奉質素

 

基督教崇拜聚會的流程中有不少會眾頌唱詩歌的程序,而鋼琴就是其中一樣最常用的樂器,伴隨著會眾的歌唱,幫助歌唱過程中達到音準,穩定節奏,並以琴音的變化配合歌詞的內容,深化會眾的歌唱感受。所以崇拜中的鋼琴師(即司琴)實在擔任著相當重要的任務。

若弟兄姊妹盼望能夠在崇拜司琴崗位上有稱職的事奉,則需要接受訓練。因為懂得彈鋼琴並不等於懂得做司琴。

有鑑於此,加拿大教會音樂事工協會和列治文華人浸信會在上月合辦「司琴聖詩變奏研討會」的教會司琴訓練課程。課程內容非常豐富,主要集中在認識聖詩變奏的方法,學習使用不同風格的技巧來彈奏出不同音樂風格的聖詩 (傳統聖詩、現代詩歌),包括:會眾唱詩的伴奏、如何使用 walking base、半音階、左手旋律等。學員並在講師指導下現場實踐彈奏技巧。

今次的講師是從香港遠道而來的郭靈音先生。郭先生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教育學院,分別取得音樂教育碩士、文學士(主修音樂)及教育証書。除致力從事音樂教育工作,教授鋼琴、樂理及聖詩變奏外,他亦熱衷於作曲、編曲、電腦音樂製作及出版,現為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在教會事奉方面,擔任司琴、隊樂及詩班指揮,積極推動教會音樂。現任香港聖樂學院教務部委員及課程導師。

這次課程反應十分熱烈,可見這類訓練課程是需求很大。

不少人假設:「如果你懂得彈鋼琴,你就會知道如何成為司琴。」因此,教會的司琴通常沒有受過正式的「司琴訓練」,也沒有得到太多支援和資源。其實,當司琴是需要有不少準備工作的,而這些準備工作不是學琴的課堂上可以學習到的。另外,技巧上的操練也需要花功夫。

筆者從這次「司琴聖詩變奏研討會」課程中學習和觀察了幾個重點,現在和大家分享:

終身謙卑學習的重要

無論是「生手」司琴還是「熟手」司琴,持續學習和更新技巧十分重要,因為對於教會的音樂人而言,學習應是一個終身的事業。教會司琴最基本的技能是跟隨樂譜去彈奏詩歌。但如果每一個司琴也只是按照讚美詩集的樂譜去彈奏的話,整體效果只會達到「不過不失」。若要由「不過不失」到「盡善盡美」的話,教會司琴需要學習的知識包括:音樂歷史、鋼琴技巧、崇拜研究、基督教神學等。另外,除知識外,司琴的事奉態度也十分重要,一方面要認真,亦同時要謙卑,因為一個自以為無所不知的人是不會進步的,而一個得過且過的人也不能把握學習的機會。所以,要做一個稱職的司琴,就要花上好幾年時間操練呢!

對音樂和聲的認識

教會司琴需要對音樂和聲有一定的知識,而不同地方的訓練對和聲都有不同程度的學習。

例如:如果你是在香港學彈琴,大多數學生需要學習到 5 年級音樂理論。因為香港流行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中,5 級音樂理論是考 6 級或以上的鋼琴或其他樂器考試和文憑課程的最低要求。5 級音樂理論是最普遍的音樂考試﹐並且將顯示學生所懂得基本音樂理論。至於對和聲的學習則只包括終止式和聲(cadence) 以及命名和弦這些基本內容。相反,在多倫多皇家音樂學院考文憑課程最低要求是需要對音樂和聲有較全面的認識,當中有部分教材的難度是相等於大學一年班的課程。

如果你想成為有效的教會司琴,你需要知道如何使用和聲。音樂和聲就好像我們用來畫畫的顏色;我們可以只有一種或兩種顏色畫一幅畫,因為一或兩種顏色已可叫人識別畫中的內容。但若通過使用更多的色彩,畫中的人事物便能更生動地展現出來。

另外,一個有效的教會司琴應該能夠在練習前設計好歌曲中所需用的和聲。雖然大部分的音樂譜已經列出每句所使用的和聲,但若願意下些功夫,樂曲中仍有不少設計的空間。例如,和弦聲位(Chord Voicing) 配置的應用技巧﹐可以是密集聲位(closed voicing) 和遠距聲位(open voicing) 。另外,我們可以使用 walking base、半音階、左手旋律等的風格﹐將音樂演繹得更加豐富。

準備的重要

司琴的服事應在所負責的主日之前幾個星期已經開始。準備的時候,司琴需要知道歌詞的意義,節奏要準確,並有適當的音量、正確的速度。司琴亦需要與領唱者安排排練時間,按領唱者的需要設計適合的前奏和設計節與節和歌與歌之間的轉接,務求藉著琴聲去配合並提升會眾向神的敬拜。

結語

朋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這類型的培訓課程,使你的事奉可以提升至「盡善盡美」﹐而不是停留在「不過不失」或「得過且過」的光景的話,請與加拿大教會音樂事工協會聯絡,網站: http://ww.churchmusicministr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