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異國情】靜待黎明 - 村校的掙扎 (下)

 

隆!隆!隆!莫特在返家途中聽到幾下電單車的聲音,轉身回望,見下課後的老師正離開回家。老師開著電單車,要開往十多公里外他居住的城鎮。車子漸漸地消失在滾滾的沙塵中。待平靜以後,莫特仍站著,凝視著這所隌伴他成長多年的草棚學校,看到由於風沙的日漸侵襲,又缺維修的草棚學校,感到一陣黯然,心裡不禁懷疑學校是否要面臨關閉的日子呢?

有心人出現

莫特悶悶不樂地踏進家門,沒料到,竟從他父親口中聽到一個好消息,有外國團體曾與學校校長接洽,有意為村落興建校舍。在鄰戶叔伯仍在傾談時,莫特便回想一年前,曾有幾位外國人駕車到訪,參觀他們的草棚學校,臨別前還與他們一起拍照。莫特感到異常興奮,腦海浮現出日後學校改變的圖畫--一所不再倒塌,不懼風沙驢馬侵損的永久校舍。

隨後的兩個多月,莫特不單時刻都在談論這項建築工程,不時還見到村長老們和校長進行多番的會議商討。最後他們一起定下了方案--每戶需要繳納一筆款項,代表全體村戶都參予建校舍行動的承諾保證。在校長、村長老和大家的努力下,建校籌務獻金的任務最終完成。往後的三個月,莫特看到在村另一邊,他平日與友伴踢球的大空地上,有許多搬運沙石的工人和貨車,一座座的建築物拔地而起,還有鐵網在校舍四邊圍繞著。莫特和友伴看著這所校舍,就想做夢一樣,非常渴望早日可以進入新校舍上課。他們看到這些援助建校的外國人,都很興奮地走上前與他們握手道謝。

有心人角色

筆者有幸協助建校工程,過去幾個月走遍了村莊,去認識村民和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又聯絡政府官員,老師和村民適當地動員,使建村校工程可以如期開展。

作橋樑:筆者先與村民代表商量,統一意見後再與他們一起會見政府官員展開商議,進而達至共識。這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誤解。筆者又接觸承建商,在工程開展前彼此了解,促進日後互信合作。

鼓勵參予:村民基本是農民,甚少接觸或了解外人,又對公眾事務了解甚少。筆者邀請校長(又是市長)更多接觸村民,協助他們了解和鼓勵他們參予。在工程開展前,要求村戶繳交建校籌款金,以示承諾參予。還有安排村民參予的其他工作,如工人膳食,運水和土石,以及選出村民作為監督和聯絡的工作等。

同行:鑑於當地村民的文化情況,單有責任條文和講論是不足夠的,還要在一開始的時侯親身與他們同行做事,讓村民有榜樣可跟隨,鼓勵士氣。即時了解他們在工作中的問題,可使工程順利推進,增強村民信心。

教育發展的挑戰

上述的建造只是在校舍建築的硬件上,然而,村校軟件的教育發展則是老師,學生,和村民,還包括校舍管理和支持教育發展等方面,如經費和村校教育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教師資源:該所村校是小學,因老師有限而至今採用合班制教學,分三班共六級上課,但仍缺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 (目前的老師未有全備的師訓,還有老師是在職培訓)。

推動教育:該校需要有學校生活的安排和資源設備,讓學生的在校生活能有課堂內外的學習,達至德、智、體、群等各方面有所培育成長。

鼓勵村民支持:該村校屬社區學校,特別的地方是村民要負責老師薪酬和待遇,是一個長期的責任。所以,對學校的運作,老師工作、和學生在校的生活等情況,村民更多的認識,有助彼此了解和信任,也能符合當地的關係文化原則。老師是外來客,最需要的是村民的關心和支持。校長因同時擔任市長職務而住在別的村市而未能顧及有關工作。因此,需要有駐學校的專人來負責。另外,校委會與村委會之間也需要合作來支持教育發展。

這村校正在發展中,校舍建立是重要的,但它只是個軀殼,更需要的是配合教育發展的建設。而教育發展的核心工作是老師資源、學生培育,及村民支持等。村校發展路很漫長,但只要村民自己動員起來,發展才能上正軌,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