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與音樂】崇拜聚會中的包容性

 

隨著人口老化,北美教會需要開始考慮到不同年齡會眾的需要。此外,越來越多的兒童被診斷為有學習障礙,亦令教會需要思想崇拜聚會應如何幫助這些不同情況的人來教會參與聚會。

設計與帶領崇拜是一個涉及牧養會眾的工作,然而教會一般也較少討論集體崇拜和靈命塑造之間的關係,而較著重崇拜中「學習」的功能,所以信徒與牧者也普遍認為﹐聽道是集體崇拜中的「重頭戲」。其實,若我們能多認識崇拜真義,就會重視在崇拜中如何塑造信徒的屬靈生命,那將會強化教會整体的牧養工作。而其中一個關乎信徒牧養的課題就是崇拜聚會中的包容性。

如果身體或智商上有殘障的人士到教會參加崇拜聚會,你會用什麼心態對待呢?有些人可能想:「其實他們應該去其他特別為他們而設的教會,他們在那裡將得到更多更適合的資源。」你會有同感嗎?將有殘障的朋友分隔出來是否一個既簡單又方便的處理方法?

想一想,所有人都是按上帝形象所造的,因此我們每人都擁有一份內在價值,這些價值的存在並不建基於我們的能力,而是建基於我們是按著神的形象而被造物。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身體有不同的肢體,不同肢體有不同的功能。正因為肢體們各有不同,才能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健康的教會。彼此在差異中能合為一是建立健康教會唯一和最美麗之處。一個健康的教會能讓每個人有歸屬感和有空間出作貢獻。「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侍,做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侍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侍,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彼得前書 4:10-11)

所以,當身體或智商上患有殘障的人士來教會參加崇拜,我們需要接納他們,而不是打發他們去另一個「更適合」的教會﹐要讓我們的教會成為那「更適合」他們的教會吧!

甚麼是傷殘

根據香港傷健協會的《認識傷殘人士》的資料,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世衛 WHO)在 2001 年公佈了「功能、殘疾和健康的分類指引」(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簡稱 ICF)。這指引從三個不同層面去理解人體機能(human functioning):

1. 身體功能及結構(body function and structure),例如感官功能、言語能力;

2. 個人的活動能力(activity),例如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和行動能力;

3. 參與實際生活的能力(participation),例如參與娛樂、藝術、社區活動等。

所謂殘疾(disability)就是在以上一個或多個層面出現失能的情況,即身體功能或結構出現傷殘、活動能力受到限制或參與方面遇到障礙。

其實有許多種不同的身心障礙,例如自閉症、過度活躍症、慢性疾病、聽障及失聰、智能障礙、特殊學習困難、記憶喪失、心理疾病、精神病患、肢體傷殘、器官殘障、言語障礙、視力喪失及失明等等都可能影響著一個人參與教會的聚會。

你認識患有上述疾病之人士嗎?如果你細心想一想,這些徵狀不僅在殘疾的人身上,也有一些因年紀大,身體機能出現老化,以致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老年人體力、聽力和視力都比年輕人較差。

以下是兩個常見的情況,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1) 崇拜中,常會請會眾站著唱詩。主席有時會提示會眾,若有需要可以安坐,但是,我們可曾想及那些坐著唱詩的人,因前面站著唱詩的會眾擋著看不到字幕,而不能投入唱詩敬拜中;還有,可能會讓不能站著的唱詩的會眾感到不自在和尷尬。

2)長者視力較差,我們預備作投影詩歌時:

a〉有沒有確保文字能清晰顯示?

b〉字體夠大?

c〉若有人沒帶眼鏡,看不清投影的話,有沒有詩歌和經文的印刷本派給有需要的會眾呢?

想了解更多?

我們怎樣才能更多了解這個課題呢?筆者是克里威廉神學院崇拜研究中心(Carey Institute of Worship Studies) 的主任,在本年 10 月開始,我們將舉辦一系列的研討會去討論崇拜聚會中的包容性。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更多,請瀏覽我的網站 www.herberttsang.com

參考

香港傷健協會《認識傷殘人士》http://pi.hkphab.org.hk/PHAB%20Resources/Res_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