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兒女】真情的考驗

 

我曾經聽過一位好弟兄的見証:他年輕的時候相當放蕩,既嫖又賭,還酗酒、吸毒。妻子勤儉持家,他輸了錢就回家向妻子硬要。有一次妻子實在是受不了,不給他,他就一把拿起菜刀,一把抓住五歲的兒子,恐嚇要砍兒子。後來經過多少的波折,終於信了主,改變了不少,並且在教會有事奉。他那天的見証,提到自己終於拿出勇氣來向兒子道歉,但是結果有一點失望,因為兒子說:等著瞧吧!有悔改的心,也要結出果子與這個心相稱。不過兩年之後,他歡喜地告訴我,他兒子受洗啦!明顯這兒子看見結果了。

真情需要考驗,不但是為了受害者,免得再度受傷。也是為了出問題的人,免得他重蹈覆徹。約瑟也是這樣,雖然見到他的哥哥們有悔改的心,但是還得要看在緊要關頭,他們是否還是自私自利。

見小弟兄

約瑟考驗他的哥哥們,自然是看他們是否關懷小弟弟。所以先是說(創世記42:15):「若是你們的小兄弟不到這裡來,你們就不得出這地方」。後來語氣好一點,也還是說:「把你們的小兄弟帶到我這裡來,如此,你們的話便有証據,你們也不至於死。」(創世記42:20)

這一下子,夾在約瑟和父親之間的哥哥們,不敢再度下埃及買糧食來。我們也能體諒雅各的心情以及就是不肯讓便雅憫下埃及的回應。這回是大哥流便和四哥猶大再度表現他們的愛心。這大哥其實是有很大的問題,他年輕的時候,竟然跟爸爸的小老婆發生性關係!不過感情用事的人,也有可能比較有同理心。但是他的建議確實不切實際:

「流便對他父親說,我若不帶他回來交給你,你可以殺我的兩個兒子。只管把他交在我手裡,我必帶他回來交給你。」(創世記42:37)

難道雅各真的會殺自己的嫡孫嗎?還是猶大比較真誠務實。他的承當是有感情的,也是理智的。「我為他作保,你可以從我手中追討,我若不帶他回來交在你面前,我情願永遠擔罪。」(創世記43:9)

即便如此,到了埃及,面對約瑟的時候,如果情況對便雅憫有什麼不利的時候,他會如何反應呢?多少人事前講得頭頭是道,海誓山盟,但是到了緊要關頭來仍可能隨時變卦!多少兄弟姐妹之間的問題就是如此。我常常見到父母親年紀大了,身旁的孩子照顧得很辛苦,而那些不在身旁的手足,還會責怪照顧的手足做得不好。有一些比較有良心的,還算會寄一點錢去幫補一下。多數根本什麼貢獻都沒有,只會責怪照顧的人。真是假冒為善!我們得看看猶大面對危機的時候,實際上是如何回應的。

提心吊膽

果然,他們一回到埃及,約瑟仍繼續給他們一點顏色看,他們需要通過最後的考驗。「約瑟見便雅憫和他們同來,就對家宰說,將這些人領到屋裡,要宰殺牲畜,預備筵席,因為晌午這些人同我吃飯。家宰就遵著約瑟的命去行,領他們進約瑟的屋裡。他們因為被領到約瑟的屋裡,就害怕,說,領我們到這裡來,必是因為頭次歸還在我們口袋裡的銀子,找我們的錯縫,下手害我們,強取我們為奴僕,搶奪我們的驢。」(創世記43:16-18)

這正是做賊心虛,有可能他們聽不見或者聽不懂約瑟對家宰所說的話。約瑟愛弟心切,但第一件事還是來吃頓飯。自然這酒席不會寒酸的,堂堂的埃及首相,為了他的兄弟預備的宴席,哪裡會不鋪張!今天多少人對神的恩典,也常常抱著一個懷疑的態度。不能夠放心地,感恩地,享受神所賜豐盛的恩典,反而誠恐誠惶地以為將有大難臨頭!這種人我遇過幾個。這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不相信神的恩典,二是可能自己心虛、有罪,懼怕罪的代價。其實當神領我們悔改的時候,也會有餘下的恩典。但這彷彿是人的天性,對關愛我們的人也有可能這樣;明知自己不配,當我們所傷害的人對我們好的時候,還會疑神疑鬼,以為對方可能是笑裡藏刀,存心報復。

最後的考驗

「他們就為約瑟單擺了一席,為那些人又擺了一席,也為和約瑟同吃飯的埃及人另擺了一席,因為埃及人不可和希伯來人一同吃飯,那原是埃及人所厭惡的。約瑟使眾弟兄在他面前排列坐席,都按著長幼的次序,眾弟兄就彼此詫異。約瑟把他面前的食物分出來,送給他們,但便雅憫所得的比別人多五倍。他們就飲酒,和約瑟一同宴樂。」(創世記43:32-34)

這一場酒席自然是盛極一時啦,約瑟已經暗示他們,他知道他們的底細。但是他的哥哥們還是無所察覺,可見考驗還是需要的。約瑟最後的一個考驗是看看他們是否真正願意為小弟兄擺上自己。「約瑟吩咐家宰說,把糧食裝滿這些人的口袋,盡著他們的驢所能馱的,又把各人的銀子放在各人的口袋裡,並將我的銀杯和那少年人糴糧的銀子一同裝在他的口袋裡。家宰就照約瑟所說的話行了。」(創世記44:1-2)

他自然是冤枉了便雅憫了。他的哥哥們不知道個中乾坤,面對家宰的控告,還說得理直氣壯的,誰幹這事,誰就該死。家宰卻只要留下拿銀杯的那人,結果在便雅憫的袋子裡面找到。便雅憫面對物証,也啞口無言,百口莫辯。對這些哥哥們而言,這真是晴天霹靂,便撕裂衣服回到約瑟面前,俯伏在地。約瑟給他們最後的考驗提供了他們一個很不錯的選擇。雖然猶大說他們全部留下當僕人,但是約瑟故意講公道話,只要留下便雅憫,其餘的人都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家。反正雖然約瑟稱便雅憫為童子,但是下面的記載告訴我們,他那個時候已經兒女成群了。這禍事表面上是便雅憫惹出來的,哥哥們可以良心無愧地面對爸爸的。多少人在這種情形之下,很容易會說環境逼人,無可奈何,我們已經盡了責任,只怪小弟弟不爭氣,拍拍手回家吧。

不過這裡所謂的考驗,第一是他們的承當,是否始終如一。第二是他們愛弟弟,無論弟弟如何,是否願意犧牲自己。真情總是需要現實殘酷的考驗,亞伯拉罕獻上以撒是同樣的例子,除非如此,不然就是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