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理性行為治療(CBT)大師 David Burns 指出,我們大多有影響情緒和行為的非理性思想。在過去多期,我們討論了最常見的非理性思想,包括有:"揣摩他人的想法"(Mind Reading)、"非黑即白"(Black or White Thinking, Allow Nothing)、"完美主義者"(Perfectism)、"過急推論"(Jumping to Conclusion)、"忽視正面"(Disqualify the positive)、"過份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錯貼標籤"(Mis-Labelling)、及災難化某些事情(Catastrophizing)。今期,我們繼續討論一個常見的非理性行為反應,這就是 "你應該" 或是 "我應該" 句子(Should or must statements)。
"你應該" 有何問題呢?
心底裡,每個人都有自己行事為人的基本要求,嚴謹的甚至會視此為 "金科玉律" 堅守不變,例如出席活動不遲到,衣服要配襯得宜才出門。同樣,你也會期待別人該怎樣回應,例如對方也該準時。如果自己經常都未能做到要求,如工作上業績不及其他同事,駕車時常撞花別人而賠錢,便會產生對自己有內疚及挫折感。假如是他人(配偶、子女、同事、朋友等)經常都未能做到你的要求,如子女的功課不及格,丈夫常遲回家又沒有解釋,你便會產生不滿、埋怨、甚至憤怒及挫折感。久而久之,你最終會感到冷淡和缺乏動力、充滿抱怨、不甘心,經常充滿負面情緒。由此從而引發惡性循環,在對人處事的行為上,你都不期然地作出負面反應。人若時常處於負面情緒,而沒有開心、歡樂、滿足、輕鬆、被欣賞、被接納的正面情緒作平衡,便容易陷入情緒病的圈套,如抑鬱、焦慮、恐懼等等。究竟 "你應該" 句子是甚麼呢?請看下列例子,你有沒有曾經見過或做過?
"我/你應該" 的例子:
* 我應該去做運動,若不做,便是懶惰,而我不應該懶惰。如果不做,我有內疚,覺得自己非常不對。
* 人人應該公平對待別人。我對人好,人也應該對我好。我對丈夫好,丈夫也應該對我好。
* 如果丈夫不跟隨我意思去做(即他應該),我便會不滿,甚至發脾氣。
* 熱戀中的女朋友向男朋友說:"你愛我的話,就應該知道我喜歡甚麼禮物和食物。"
* 新婚不久的夫婦,太太為到丈夫忘記做的事,向他說:"你愛我的話,就應該知道我的需要放工後會買奶回來,你知我是每天都喝奶的。"
* 已經是老夫老妻的,晚飯後,太太見到廚房滿佈大小碗碟,便說:"我真不明白,兩人的煮食為何竟要用到如此多的碗筷工具,你不是應該越做越精簡嗎?" 丈夫回應說:"我們分工很清楚,幾十年來沒有變,我負責煮,你負責洗。你不是應該收聲,快快洗乾淨嗎?"
單親母親對中學的女兒及兒子說:
* "你知我辛苦工作就是讓你有機會上私校,你應該努力讀書,考好成績回來。"
* "你做家姐的,有空你就應該幫助弟弟,看看他的功課怎麼樣。"
* "弟弟,你應該做功課時就集中做,不要一邊聽歌一邊做。"
* "你們兩姐弟要生性,不要激我,你應該知道我為你們多麼辛苦!"
"你應該" 背後含意
一句 "你應該" 會否太過概括,甚至令對方難以觸摸,以至未必能達到你的 "心水"!
大家看到這些對話,有似曾相識感覺嗎?再看上述例子那位單親母親說"你應該"時,那位母親背後對子女有何期望?這些期望對子女來說,是合宜嗎?他們會做到嗎?若他們未能做到,而你便抱怨責罵,自己首先心情不好,而子女也不好受,對雙方的關係和感情,有何好處呢?若你不採取"你應該"的期望,情況會有何不同呢?
"你應該" 含有的 "隱藏的期望"
讓我們再細看此 "你應該" 的說法所 "隱藏的期望"(hidden expectations)有幾個重要概念:
1. "隱藏期望的標準" 以誰為準?我們因子女表現不理想,我們便表示不悅,甚至責罵他們。問題是,表現理想不理想,按誰為準?如果以父母為準,這要求對子女合宜嗎?他們能力或興趣可以達到嗎?若果對彈琴毫無興建而你卻不斷要求,子女會怎樣反應?
2. "隱藏期望的標準" 有具體指標嗎?以學業成績為例,是要達到每科都滿 100 分?還是每科合格即可?如果子女已努力,卻只有 60 分,你的反應是如何?
3. "隱藏期望的標準" 會因時間而改變的嗎?父母對子女在小學時,跟中學必然有很大分別。而兩性關係,更加會因在初戀中、熱戀期、初婚日子、老夫老妻等不同階段而有更大變化,又該如何調整?
各人心中呎寬緊
人人心中有把呎,每人都有自己的標準/要求/期望水平,這是可以理解的,沒有錯,也是人追求進步的自我激勵,有其積極功能和意義。問題的關鍵,是你的 "心中呎" 是多少?是否高不可攀,是否過於以我為中心?我的標準就是唯一的標準?倘若你的要求太高,對方要付出極大努力也未必達到你的水平時,對方會感到吃力、氣餒、沒有滿足感,他還會好過嗎?對方因而未能達到你要求,你便不滿,甚至責備,對事情有何幫助?對彼此關係有何影響?
相反在另一極端,若是極低要求,則會變成例行公事,得過且過,不講求進步,毫無挑戰。對他人(子女、配偶、同事、朋友)要求太低,甚麼都接受,近乎 "沒有要求",以乎可免對關係傷害,其實也不會進深,彼此的關係只維持在表面,以 "不要傷和氣" 為大前題。然而,在配偶與子女的本質上是深入且不可分割的關係,如果也只維持在表面關係時,亦即漸漸疏離、淡薄、甚至親不如友!這又是我們想要的家人關係嗎?我們對家人不可能沒有要求,只是要有合理合宜的要求。
要想關係好,便要顧己及人。要時常省察自己的要求要會過高,這些要求的背後信念是甚麼?是否不相信對方已經盡力?是否對方做到自己要求時,是滿足自己心願(如兒子考入大學,或是完成八級鋼琴試,以滿足自己的心願)?此要求是否具彈性,有沒有可調整的空間?過去有沒有太多以自己意見為基礎,等待別人遷就你?例如:你會否"只要人等你,你不會去等人",所以大部分場合你都會遲到?
印度甘地的名句
我們的思維、想法,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做人處事的態度、甚至是家人關係、人際關係等等。印度聖雄甘地先生對人的思想之重要有句非常著名的描述,作為本文的總結:
保守你的思想,因為你的思想會變成你的說話。
保守你的說話,因為你的說話會變成你的行為。
保守你的行為,因為你的行為會變成你的習慣。
保守你的習慣,因為你的習慣會變成你的價值觀
保守你的價值觀,因為你的價值觀會變成你的一生。
(印度聖雄:甘地 1869-1848)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 (箴25:11)
"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 (詩1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