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與音樂】兒童和青年人在崇拜

 

大部分教會,在同一建築物內,往往在同一個時間有不同年齡的人參加不同的聚會 : 有兒童、青少年人、成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這是一幅非常美麗的圖畫。

music有時,不同年齡組別的會眾會參加自己年齡組別的活動; 有時,亦可能會聯合不同年齡的組別參與同一個活動。不過,在一般教會,能夠聯合組別舉行同一個活動的機會不多。因為很多時候,教會的活動,如主日學、團契是分齡的。可能每年只有復活節和聖誕節的才有聯合崇拜。

從我的觀察,很多華人教會都會因語言不同而減少聯合崇拜或活動的機會。一般青少年人都會用英文溝通,而成年或中年人會用自己的母語(中文)來溝通。當然,這只是我的粗略觀察,總會有一些例外的情況。

其實長遠來說,分齡崇拜是不太健康的。這方法往往是由於方便劃分會眾,其實是不健康,而且是聖經沒有教導這樣做的。

聖經有許多處都有提及崇拜,而且都是不同年齡的人一同參與的。例如「少年人和處女、老年人和孩童、都當讚美耶和華。願這些都讚美耶和華的名﹐因為獨有祂的名被尊崇﹐祂的榮耀在天地之上。」(詩篇148:12-13)

「耶和華本為大,該受大讚美,其大無法測度。這代要對那代頌讚您的作為,也要傳揚您的大能。」(詩篇145:3-4)

「你們要在錫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嚴肅會。聚集眾民,使會眾自潔,招聚老者,聚集孩童和吃奶的,使新郎出離洞房,新婦出離內室。」(約珥書2:15-16)

在提摩太前書5:1-3,當保羅教導提摩太要照顧年輕和年長的男性和女性,分享了他規勸老幼男女的關注。其實也有許多其他例子,在這裡不能一一列舉。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設計有更多跨代敬拜(intergenerational worship)的機會,可以令教會會眾成為一個與社會不同的團體。在跨代敬拜中,信徒不論老幼齊集一堂。如此,一家人崇拜後可以分享同主題信息,也許在生活上也能以此不斷互相提醒和鼓勵。

不過,舉行跨代敬拜可會有什麼障礙?Joy Engelsman 提出幾點:

* 設計崇拜所增加的工作。招募更多人,需更多時間用在訓練當中,並服務更多的解釋崇拜的設計。

* 在談判時間表的挑戰。如果您向來是安排成年人開會議或排練工作,你會發現,高中學生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時間表。

* 缺乏社會模式或支持。教會是致力於兩代人崇拜的是反文化的,我們的文化強調不同年齡的差異,不能統一。事實上,有些人可能會爭辯說,不同年齡的人都鼓勵害怕對方或相互競爭,而不是欽佩和尊重對方。

* 現任領導人的失望。您需要對目前崇拜的領導人有更高敏感度,因為您要求他們騰出空間給不同年齡的新領導人。

* 臨時增加的衝突。隨著新領導人的加入,他們有不同的意見,而他們的想法也將會發生衝突。

* 資源不足。現在有一些資源照顧優秀兒童,但是很少資源是為耆英而設的。

以撒華滋(Isaac Watts) 是英國 17 世紀一位多產的聖詩作者,他曾經寫過一個成年人幫助孩子聽道後祈禱的模範,我們可以以它作為一個例子。以下是一現代化的翻譯加上筆者的更改:

"稱頌耶和華的名!

主啊,您已經把您的話語放進入了我的心。雖然我都聽見有很多的講道,但是我都聽後不小心完全忘記了。請不要讓我忘記我今天聽到的,讓您的聖靈刷新我的記憶,並每天提醒我吧。尤其是我記得......

(這裡所有在場的兒童和成年人,應該提到一些他們在聽講道時發現最令人鼓舞的、有啟發性、糾正提示,或導致他們讚美上帝的詳情)

讓我比以往任何時候愛您更多;讓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厭惡罪惡。讓您的恩典填滿了我的靈魂,直到我成為一個新造的人,而且有基督的樣式。讓我聽見的每一個講道,繼續讓我更加聖潔,願榮耀因耶穌基督歸與獨一全智的神、直到永遠。阿們。"

以撒華滋滿心以為孩子聽的道有感動的能力(即使當時的講道是很長,而且比今天的講道較少例子說明)。他預期成年人和兒童將有機會為所聽的道留下談話。他知道,像這樣的禱告也可以作為一個強大的 "框",幫助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體驗未來的講道,能提升更深的屬靈參與( deep spiritual engagement )層次。

跨代敬拜應該是教會的一個長期目標,而且不是一年兩次的特別聚會,敬拜不分年齡一同來到神面前。這不是一個應有而且精彩的畫面?

參考

Joy Engelsman, "What It Takes: Ideas for Planning Intergenerational Worship", Reformed Worship, Jun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