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 棧道同行,建設美善國度

 

Book如果耶穌生於廿一世紀的今天,在祂的講論與教導裡會說些甚麼呢?面對社會不公義、強弱懸殊、貧富不均、資訊爆炸、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步伐急速而多變的場景,耶穌會向世人宜講甚麼信息?如果耶穌今天就是我們社群裡的一份子,祂會選取那些事物來向我們說明有關天國的真理呢?社交網站、平板電腦、名牌衣服鞋襪、高踞不下的樓價、精美而又講究的各式美食......等最日常生活而又最為人熟悉的事物,會不會被祂選中作為比喻裡的題材呢?

在敘述耶穌生平的四本福音書中,以馬可福音的風格最為樸實無華,沒有刻意描寫鋪張的場面,也沒有先聲奪人的言論,一切都是平實的報導,把耶穌昔日在世的生活、言論,與當權者和平民百姓之間的互動逐一細說,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和領悟其中的深意。

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的孫寶玲牧師去年出版了《棧道──馬可福音品讀》,是一本研究《馬可福音》不可多得的作品。孫牧師以他深厚的神學基礎,對《馬可福音》經文作細微的分析,比較另外三本福音書的差異,讓讀者更看清楚文字記述之中的涵義。

畢竟聖經的記戴距離現今已經二千年了,無論從歷史、文化、政治局勢、生活習慣和語文的運用,都相差了十萬八千里,無法同日而語。只能透過聖經學者的研究、闡釋,才能稍為明白當時實際的處境,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信息,對當時當地各階層人士所發揮的震撼性和警覺性的力量。

《馬可福音品讀》的作者就是透過經文的分析,結合個人生命的歷煉,而且掌握了東南亞華人的處境,讓《馬可福音》的信息在此時此地仍然活潑地在讀者心中迴盪,油然牽引更深的體會和啟迪。

兩千年前,耶穌遊走於巴勒斯坦地各鄉村小鎮,向猶太人宣講屬天的國度。祂沒有用深不可測的高言大智,或高不可攀的理論去唬嚇當時位高權重的執政者和無知的小老百姓,企圖以強勢的姿態壓倒性把人折服;卻選取了平凡無奇的事物,就如農夫撒種、漁夫捕魚、芥菜種、無花果、飛鳥和百合花、光和鹽、葡萄酒和餅等數之不盡的身邊瑣事,去拓展群眾的視野,從目前困乏、破碎、卑微的境況之中,轉而看到了上帝的恩典、天國的豐盛和嶄新的盼望。

全書透露了對弱勢社群的關懷,體貼地與受苦者同行;同時也對恃勢凌人的執政者直斥其非、嚴加責備。作者直言「上帝是站在弱小的一方」,有誰可以為無言、無能的朋友發聲?有一次,耶穌和門徒出耶利哥城的時候,瞎眼、討飯的巴底買在沿路上大聲喊叫,呼求耶穌救他,旁邊的人卻責備他,不許他作聲。又有一次,門徒責備人將小孩子帶到耶穌面前。這些沒有身份地位、無關重要的人嘗試發聲,卻被拒絕、禁止。如果社會真的履行實踐公平公義,為甚麼有些人可以有權力禁止別人發聲?勢孤力弱的人卻連提出請求的機會都被剝奪!

環顧現今的時勢,豈不是仿似二千年前的情景。位居要職的人集政治、經濟、權勢、人際網絡於一身,為一己的私慾,互相利用、狼狽為奸、欺壓貧窮、漠視病患困乏者的需要。《馬可福音》的信息猶如當頭棒喝,讓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更深的反省。

聖經所記載的故事和講論應該是與現實生活相連結的,若能剖開聖經文字背後的處境,明白文字論述的意義和精粹,即能釋放出觸摸時代脈搏的信息,作出警世情懷、真實言說的呼聲。

在信仰的路上,無論是耶穌在世的歷程或是跟從者的旅程,都是窄小難行、迂迴曲折的棧道,唯有信靠上帝,踏著耶穌的腳蹤,與同道者互相勉勵,奮力向前,同心協力建立公義、和平而美善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