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婚姻衝突--影響情緒的非理性思想(10)--錯貼標籤

 

非理性思維何其多

理性治療(CBT)大 師 David Burns 在其經典著作 "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 中指出人最常見的非理性思想, 除了之前討論過的:「揣摩他人的想法」(Mind Reading)、「非黑即白」(Black or White Thinking, All or Nothing)、「完美主義者」(Perfectism)、「過急推論」 (Jumping to Conclusion)、「只看負面,忽視正面」 (Disqualify the positive)、「過份概括化」 (Overgeneralization)之外﹐他提出一個更深層面的非理性思維—「錯貼標籤」( Mis-Labelling)。

錯誤標籤兩極化

錯誤標籤包括指自我標籤 (self labelling), 以及標籤他人(labelling others)。錯誤標籤是一種極端的過分一概而論的做法。你不去客觀地細看和描述自己的錯誤,而是把一個負面的標籤貼到自己身上。「我真是個失敗的丈夫/妻子啊!我非常差勁!」。如果因為他人的行為使你走到錯誤的方向,你會給他一個負面的標籤:「這個人是個十足的混蛋嘛!」

自我標籤負全責

給自己貼標籤不僅是自己打擊了自己,而且是非理性的。但是當你根據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而為自己貼標籤時,這種廢話就變成了一種你的現實。錯貼標籤是指用不準確的言辭或過於情緒化的言辭來描述一件事情。比如,一位正在節食的士女吃了一份雪糕,然後她就想:「我是多麼沒用呀。我是豬!」這種想法讓她感到難過,豬就豬吧,於是她就吃下了5份雪糕!錯貼標籤的表現是,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採用非常情緒化的語言,結果這種描述已不是對事實的描述了。為個人貼標籤意味著你基於個人所犯的錯誤,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完全消極的自我形象。其背後的想法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就是看他所犯的錯誤。」當你開始用「我是一個/我真是......」這樣的句式描述自己的錯誤時,你就有為個人標籤的機會。比如,當你在打高爾夫球到第十八洞﹐在最後一個洞失球時,你可能會說:「我生來就是個失敗者/我真的沒用」而不說「這一洞我打壞了。」同樣地,當你剛剛與配偶激動地爭吵後, 你或會想: 「我就是一個婚姻失敗者嘛!」而不說:「我今次太快反應,其實可以先聽聽對方解釋。」

婚姻失敗全因己

當妻子聽到丈夫在電話中向她表示他們的關係已經完結, 要分手了﹐她感到晴天霹靂之餘, 也想到自己失敗, 連丈夫都未能維繫, 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妻子。她把婚姻關係的所有原因都歸咎於自己身上, 彷彿假如她做好一點, 丈夫便不會離開她。

女兒, 工作, 丈夫 三重壓

有位單親母親,為了照顧女兒, 多年她都保持獨身。到女兒升上中學﹐感到女兒已頗為獨立﹐便接受約會邀請﹐其後更同居。女兒卻因此不願同住﹐ 便搬去與生父同住。數年後﹐她學識飲酒、夜蒲、成績下降﹐學校更要見家長﹐最後更未能升大學﹐ 只有在餐館做侍應﹐後來更未婚懷孕。看到女兒的表現﹐使這單親母親自責、自愧。加上工作壓力大﹐ 營業額大大下降﹐面臨失業危機。在婚姻關係上又懷疑丈夫有第三者﹐ 彼此經常爭吵。女兒、工作和丈夫三者合成的壓力﹐使她常常自嘆為「天生的失敗者」﹐是個失職母親﹐不合格的職員﹐失敗的太太﹐ 做甚麼都不成功。她把所有問題的根源﹐ 都指向自己﹐ 視己為問題的責任所在。

惡性思維促下沉

很明顯﹐從客觀性言﹐ 這位女士的每個環節都有其他因素影響﹐ 斷乎不是她獨自可以包攬所有責任。但由於這極端的非理性思維所影響﹐ 她漸漸患上鬱鬱﹐自信心下降﹐ 少跟朋友接觸﹐寧可獨自在家做低頭一族打手機﹐ 或以電視陪伴﹐更慢慢染上借酒消愁的習慣。她提不起勁去運動﹐ 不願意參加群體活動﹐ 更不想花時間煮食﹐以即食麵渡日。無疑﹐ 她的生活方向便不斷朝向低谷而行﹐ 趨向更加負面、消極﹐不存在希望期盼。非理性思維已經慢慢侵蝕她的生活﹐生命以及心靈。

標籤他人拒認錯

標籤他人(labelling others) 就是把一切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好的事﹐都歸咎於對方引起﹐ 或是社會的錯﹐ 常表示:「我如今的問題全因你(對方/社會)而來﹐我沒有錯﹐為何我會那麼不幸?要受那麼多苦?」當你給別人貼標籤時﹐你難免會帶有敵意。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丈夫常投訴太太: 「諸多挑剔﹐如街市的潑婦罵街」。反過來﹐ 她也會把他稱為「死不懂轉彎的野蠻牛!」 長此以往﹐他們就互相掌握了對方的要害﹐把對方的每一個缺點或不當之處都看作是對方沒有價值的表現。

拒認問題變自盲

標籤他人會將問題焦點轉移﹐ 未能客觀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接受自己的短處﹐不承認自己的責任﹐ 更不會悔改﹐痛定思痛。把問題根源推卸轉移給別人﹐是容易使自己有喘息機會﹐不致承受不了而崩潰。但極端地完全拒絕客觀看自己的責任部份﹐ 包括聽取第三者中肯意見﹐ 也會使自己遠離現實世界。正如聖經所言﹐「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路加福音6章41節)。

成長痛苦得喜悅

要從「一切都是他的錯」﹐轉移到「自己都有些責任」的過程是痛苦的。因為承認自己有責任本身是一個很大的承擔。 在自我觀念上﹐ 由「我沒有錯」的潔白之身﹐ 轉身為「我也有錯」的污點之軀﹐ 是個人心靈和道德界線的一大步。然而﹐ 當一個人能有勇氣看到自己的不足﹐ 以及有勇氣去承認過去的錯﹐ 便有機會去改過去的固執自封的見解﹐ 更加能夠開放自我﹐接受新觀念﹐ 嘗試新行為。這種痛定思痛﹐痛心疾首﹐ 痛改前非的過程﹐ 是人生邁向更成熟的跳板。從哪裡跌倒﹐ 就從那裡起來﹐ 這是成長的痛楚(growing pain)﹐最終會帶來成長的喜悅。

走出低谷無捷徑

對於有「錯誤標籤」的非理性人士﹐ 坦白而言﹐ 是沒有捷徑的。很大可能﹐ 先要讓自己跳出憂谷﹐ 不再自我封鎖。一切由簡單生活開始﹐ 讓自己有一個平衡而健康的生活節奏﹐ 有社交﹐ 有運動﹐均衡飲食﹐ 然後才接受深一層的關懷﹐ 開放自己內心。思維轉變一般來說是不容易的﹐ 尤其已有一定人生閱歷者。要抱有開放態度﹐ 廣闊胸襟﹐ 是要假以時日的自我訓練﹐ 慢慢走出舒適空間﹐ 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見到人的渺小不足﹐ 明白到人沒有完全完美﹐ 體會到從錯誤學習更為刻骨銘心﹐行過錯誤的路﹐ 才不會浪費往後更多的錯誤。人不是完美﹐ 但我們可以學習以達到完美為目標﹐ 不斷勝過昨日的我。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路加福音6章4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