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大同小異!是耶非耶?

 

 HeadlineImage1502 Tor Atc

 

對於一些非信徒,羅馬天主教(以下簡稱天主教)和基督教好像大同小異,主要的區別只是天主教有教宗而基督教則有不同宗派,因此相對地天主教的組織似乎更簡單。

驟眼看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確有很多共通點。大家都相信一位真神,相信這世界是神的創造。相信人犯了罪,需要從耶穌基督而來的救贖。並且聖經是神向人的啟示。但實際上天主教和基督教無論在教義和信仰上都有分別。

Cathol2013 年 3 月 13 日,阿根廷的伯格里奧 (Bergoglio) 樞機主教,被選為第 266 任天主教教宗,他也是首位來自拉丁美洲和耶穌會的教宗,並取尊號「方濟各」。在當選後,他對在聖伯多祿廣場 (St. Peter's Square) 等候的約十萬群眾說他會祈求聖母瑪利亞守謢全羅馬。

翌日早上,教宗方濟各的首個活動,便是到聖母大教堂 (Basilica of Saint Mary Major) 向馬利亞祈禱,之後才在西斯廷教堂 (Sistine Chapel) 主持就任教宗之後首次樞機彌撒,可見教宗對瑪利亞的重視。

早於 1986 年,當時仍是神父的教宗方濟各,到德國的耶穌會神學院寫博士論文,在奧格斯堡 (Augsburg) 佩拉赫的聖彼得教堂 (St. Peter am Perlach) 內看到「解結聖母像」(Mary Untier of Knots)油畫,大受感動。向堂區取得特別許可將畫像複製成明信片帶回阿根廷,他每次寫信都會連同「解結聖母」卡片一併寄出,在拉丁美洲推廣對解結聖母的崇拜。

1996 年「解結聖母像」被複繪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聖荷西教堂(Church of San José del Talar) 內,每個月的第八天,都吸引數以千計的天主教徒到這裏朝聖。

馬利亞是耶穌的母親,但她只是一個被造的人,和你我一樣。馬利亞對神旨意的順服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但天主教則認為:一,聖母始胎無染原罪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二,聖母卒世童貞。三,聖母靈魂肉身蒙召升天。而這三點在聖經都沒有記載。

1854 年教宗庇護九世( Pius IX )頒佈《莫可名言之天主》(Ineffabilis Deus) 宗座憲章,正式宣告「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為教義。「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的意思並不是說馬利亞如神一樣不會犯罪,而是因着神對她的特別「恩寵」,自她在母胎受孕的最初一剎那起就不會接觸原罪。而且天主教相信馬利亞終其一生都保持童貞。

聖經新約對馬利亞最後的記載是在使徒行傳第一章12節至13節,記載馬利亞和耶穌的門徒、弟兄、婦女等為等候聖靈降臨前進行祈禱。但天主教則相信馬利亞之後蒙召升天,雖然對馬利亞曾否面對死亡有不同意見,但相信她的身體和靈魂己升到天上。並於1950年由庇護十二世 (Pius XII) 在《廣賜恩寵的天主》(Munificentissimus Deus) 宗座憲章中正式確定為教義。

雖然天主教也相信耶稣基督是上帝與人之間的唯一中保,但被稱為天主之母的馬利亞,因「充滿恩寵」,「她的母愛留在教會有如母親的中保:為她所有的子女轉求,聖母協助其子、世界救主的救世工作。」因此很多天主教徒都相信瑪利亞有轉求的能力而有向馬利亞祈禱的做法。近至1987年,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 在《救主之母》(Redemptoris Mater) 通諭中,便重申這種看法。

因着馬利亞近乎神性的地位,幾個著名的天主教徒朝聖地點:葡萄牙的法蒂瑪 (Fatima) ,法國的盧爾德 (Lourdes) 和波赫 (Bosnia and Herzegovina),即前南斯拉夫的默主哥耶 (Medjugorje),都與馬利亞的顯現有關。

在上文中,我們多次提到宗座憲章 (Apostolic constitution) 和通諭 (encyclical),因為在天主教信仰中,聖經並不是唯一的權威。他們還認為,教會傳統,和教宗都有權柄。而宗座憲章和通諭都是由教宗頒佈,宗座憲章更是最高規格的文告。

你可能已經聽過「教皇無誤論」這名詞。很多人誤解,以為這是指教皇永遠是對的。教皇無誤論其實正式始於 1870 年,在梵蒂岡第一次會議中,由教宗庇護九世(Pius IX)正式頒佈為教義。其定義如下:『當羅馬教皇以宗座權威說話,亦即他正在執行對所有信徒的牧養與治療之責。他可根據自己至高無上的使徒權柄,來界定普世教會所堅守的信仰與道德信條,藉著有福之伯多祿(彼得)所應許的幫助,他是無誤的,這是神聖的救贖主賦與教會的,以界定信仰與道德信條。 』

如上述關於馬利亞的教義,因為是由教宗以宗座權威頒佈的,被認為是絕對真理。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原本是天主教的修士,希望從修道中獲得心靈的平安,他雖然與神親近,仍面對內心的掙扎。加上看到當時天主教會的腐敗,出售贖罪券以籌集重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 (St. Peter's Basilica) 的經費,變相將救恩變成可買賣的商品。直到從聖經中明白因信稱義的道理,心靈才得釋放。馬丁路德和他之後的基督教神學家如加爾文 (John Calvin) 和巴特 (Karl Barth) 等,都相信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真理。他們從來沒有聲稱自己是絕對真理,同時也相信我們可以直接來到神的面前,「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馬書 10:9-10) 無需通過神職人員去認識神和得到赦罪。

天主教也有其他他們所強調的地方。例如,他們對社會公義的關懷和參與,他們的靈修傳統等。瞭解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別並不是要批判其他信仰傳統,而是藉著明白彼此的異同,使我們更能反思自己的核心信念。基督教的信仰基礎可以歸納為五個唯獨 (Five Solas) :就是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 / By Scripture Alone)、唯獨恩典(Sola Gratia / By Grace Alone)、唯獨信心(Sola Fide / By Faith Alone)、唯獨基督((Sola Christo / Through Christ Alone) 和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 / To the Glory of God Alone),讓我們明白基督教信仰的真正意義,建立一個與神有親密關係的整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