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婚姻衝突--影響情緒的非理性思想(9)--過份概括化

 

在婚姻生活中,兩人的相處,很容易出現意見不一。理性上,雖知道夫婦有意見不同是正常的,但被挑戰那一方總會覺得是不舒服,久而久之可能會感到 "你常常 challenge 我!" 的局面,稍有差池,輕則引發一場口角,重則埋下積怨,影響婚姻關係!

我們認為人的行為往往受情緒和思維所影響。情緒可以是喜怒哀樂愛惡懼,而思維既可以是理性而客觀的思考,也可以是偏激主觀的非理性思考。而人在成長中又會漸漸受到非理性思考的影響,例如我們之前討論過的 "揣摩他人的想法"(mindreading)、"非黑即白"(Blackor White Thinking)、"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m)、"過急推論"(Jumping to Conclusion)、"只看負面,忽視正面"(Disqualify the positive)等等。此外,還有其他的非理性思維,其中一個是今次討論的 "過份概括化"(Over generalization)。最典型的例子是當發現男朋友原來有另外女友後,常會說 "男生沒有一個好的/所有男生都不可信"。

何謂過份概括化?

所謂 "過份概括化",簡單來說,就是引用很少或毫無代表性的真實資料,作出推論,視作真相。又可稱為 "理性偏見"(Cognitive Bias),或是 "邏輯性謬誤"(Logical Fallacy)。根據理情治療大師 Albert Ellies 之意:以個別或少數事件看作為規律,並認為是必然結果。在語言上常常帶有"應該"( should, ought to),"一定"( must, have to),"總是,經常是"( always, often, all the time)等字眼。

例子一:基於有限樣本:在 1976 年有三位老人家注射流感疫苗後便死去,所以疫苗是沒有用的。又例如先前例子那受男人騙感情的女士說 "男生沒有一個好的/所有男生都不可信" 也是。

例子二:建基於沒有代表性的樣本:2008-09 年間金融危機使多門財務機構面臨倒閉,因為他們都有份參與欺騙;所以,所有在金融機構工作的人都是從社會大眾偷取金錢。又例如絕大部分離婚個案都涉及有第三者,所以所有的小三都是破壞婚姻的兇手。

例子三:定型看法(stereotyping),建立於個人積累而成的觀點,特別是對某些人的社會背景、民族、文化程度,等等的偏見。例如 ISIS 的恐怖份子都是回教徒,不要與回教徒接觸,因為他們都是恐怖份子。又例如 "網上情緣都不可靠"、"異國情緣多數沒有好結果"、"有信仰的教徒都是好人"、"不抽煙,不喝酒的男人都是好的"、"從內地來的人都是文化粗淺沒禮貌" 等等。

例子四:建基於過往傷痛經歷(創傷後遺症),即過去的創傷經歷仍然影響今天的思維。例如:"男人有錢就會去滾"、"所有男人都講大話"、"好心容易變成做壞事"、"最親的人都傷我騙我,我還可以信誰哪?"、"幫人變成害自己"、"幼年時被男人性騷擾過,男人是信不過的"、"離過婚,不會再信任人,也不想再次進入親密關係",等等。

"過份概括化" 作用

將問題概括化,好處是可以使自己暫時不用去面對事實的全面和真相,因為那會更痛苦。人有時寧願選擇活在虛假而快樂的處境,也不想活在真實但痛苦之中。例如 HKTV 劇集《來生不做香港人》裡的梁美田(劉美君飾),她明知丈夫有外遇,也扮作不知,甚至乎接受丈夫有外遇也不想拆穿,只視他只是作逢場作戲,只要返回自己身邊便可以。這種反應,本質上是逃避現實;如果要面對真相,反而是最痛的,所以便逃避。

"過份概括化" 影響

無疑,把問題過份概括化只是把一竹竿打翻整船人,把事情含含糊糊混過去,想慢慢淡化,不了了之。其實更重要的是沒有將問題仔細查看、分析,以客觀中立持平的態度去處理,沒有認真地找出問題的核心所在。若是不去處理問題的核心,每次衝突都只停留在表面因素,然後作出概括化結論:"係咁啦,鬼叫佢係男人又有些錢咩!"(編者按:粵俚,大意是:就這樣啦,誰叫那男人有錢呢?)這些問題只會不斷重演,關係不會得到改善。在《來生不做香港人》劇中那小三最後竟然入住其大屋的主人套房,就是如此發展出來的結果。

這些非理性思維可以成為毒素,會漸漸蠶食人的思維和情緒,因為在大前提是沒有用理性持平去看待及處理,任由負面思考和情緒發展,更多的非理性思維也會慢慢建立,例如看對方 "永遠不會改變"、"自己命苦,遇上衰人"、"對方做得一次,便有第二次"、"我做甚麼都沒有用,改變不了"、"我努力有何用?"、"我的將來會如何?"、"我的子女有將來嗎?"、"人生意義是甚麼?"、"我生存又為了甚麼?"......甚至可以有更負面的思維和情緒逐漸發酵!

所有非理性的思維都有兩大指向,一是向自己,二是向他人。"過份概括化" 思維容易使人把問題歸咎於他人,甚至是社會制度;也會內指自己,"命苦、不幸、惡運......" 把自己面對的問題內在化,把自己推進一個下降漩渦的無底深淵,累積越來越多的苦毒思想,更可能使自己由受害者,轉化為報復者,正如很多在學校的欺凌者,原來也曾被欺凌。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該如何做呢?

出路

理性治療法(CBT)大師 David Burns 提出:"過份概括化" 是個非理性思維過程。首先,要克服此思維,便要開始以專注自己的思想意念,時常審察它,是否偏激過火,有沒有以偏概全?反問自己,這些"過份概括化" 想法,其真實性如何?有沒有證據?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或原因?

簡單來說,要嘗試改變自己思維方式,不受 "過份概括化" 影響,先要陪養自己用理性看事情(如丈夫遲回家又沒有來電話解釋),容許每件事情都有不同原因的可能性(可能手機沒有電,甚至遺失),學習運用同理心(體諒他可能有的感受),以及接納人有不同情緒(可能他在工作上遇上與客人衝突,去了醫院),人也會做錯(原來是丈夫的一時心急趕回家,被有精神病的病人糾纏而耽擱),包括自己(過於責難的語氣),接受別人會做錯,包括接受自己也曾做錯。寬恕原諒做錯事的人,包括原諒自己。放下過去的傷痛,埋葬它,視作歷史,活在當下,學用理性思維,讓自己不斷學習新事物、新觀念,不讓自己固步自封。

"忘記過去,努力面前,向標桿直跑。"(腓利比書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