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華人教會林立,不同類型的基督教機構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移民浪潮中,亦發展蓬勃。這些機構無論在福音預工、神學訓練、或是關懷社會、扶貧解困,都成為地方教會的重要福音伙伴。由於這些機構大部份財政收入均來自基督徒的捐獻,所以在溫哥華由年頭到年終都看見形形式式的籌款活動,例如演唱會、聚餐、義賣和名人演講等。負責的機構同工每年都花盡心思去吸引更多「善眾」出席籌款活動,慷慨解囊,支持聖工。
其實,關愛施贈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亦是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呈現。從社會層面看,有能力的去扶助缺乏的,是資源和財富的再分配,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互助精神。從舊約時代,希伯來文化就非常強調賙濟窮人和看顧孤兒寡婦。路得記就記載寡婦路得,跟著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2:1-7) 保羅在新約哥林多後書亦提醒信徒遵守均平的原則:「......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8:14) 基督教機構所提供的扶貧、助學、賑災等的慈惠工作,不但見證基督的大愛,並体現基督信仰的均平原則。
在施贈者的心理層面看,因為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渡過困境而感到快樂、心境平和。不少人通過施贈重新建立自信,找到生命的新方向。有宗教信仰的人,關愛施贈就更是體察上天憐憫之情,遵行扶貧解憂的使命﹐金錢上的捐獻是跟隨基督的一項重要屬靈操練。捐獻將我們的眼目從自己的錢袋﹐轉移到使用這些金錢的善工上﹐使我們直接參與上帝普世的救贖工作。同時,亦幫助我們淨化心靈,學習體現基督的捨己精神。
關愛施贈還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就是施比受更為有福。透過接觸幫助困苦的人,我們容易發覺自己在精神心靈裏的貧乏。在物質窮困地區,可以上學,三餐溫飽是每個小孩子的美夢。在富裕社會的施贈者卻往往在生命中迷失方向,缺乏夢想。貧窮人的奮鬥﹐在困乏中的笑容和逆境裏的盼望,都甦醒了我們沉睡的心靈。這种對心靈貧乏的醒覺﹐使我們重新反思人生的取向和生命的本源﹐超越物質財富的限制,重尋靈性向導的生命。
德蘭修女經常視貧窮人為她最大的祝福﹐她深信、亦親身體會到他們就是受苦基督的化身。透過關愛施贈,我們就遇上賜生命的主。在基督裏,生命的本質不再是擁有﹐而是放下;不是爭競,而是施贈。
(作者為前中僑互助會行政總裁、溫哥華華人信義會堂議會主席、溫哥華市警監會專員﹐現就讀維真神學院神學研究碩士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