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014年12月)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連任基督徒民主聯盟(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 簡稱基民盟)的主席﹐在全國黨代會中以近 97% 的得票率再次當選。筆者認為,根據過往七年的政績,她繼續成為基民盟主席和德國總理對於該國肯定是一件好事。
默克爾是基督徒,成長在當時共產主義制度之下的東德,她的父親是信義宗(即是路德會)一位認可牧師,她跟著父親在柏林北方不遠的一個小鎮長大,後來她更成為一位物理和化學專業博士。1990 年踏入政界,2008 年她已經身為總理,藉著帶領德國平安度過金融危機而被世人刮目相看。她不單證明自己是德國的出色政治家,更已經成為歐盟的主導領袖。再者,她也努力壓抑國內的狹窄民族主義意識,提醒國民不要重蹈納粹黨(Nazi)之覆轍。談到這一方面,她在去年九月的一次公開集會中表露無遺。當時,在柏林市中心廣場(著名的 Brandenburg Gate),她於一個猶太人組織的公開集會中,不留餘地地抨擊那些推動反猶太主義份子。
她說:「假如今天在德國的猶太裔國民因為支持以色列而被欺凌,那是不可接受的惡魔樣式的醜聞。"她聽到在德國的猶太裔家長擔憂子女能否安居而感到痛心,她還說:"我們要猶太裔國民在德國感到安全......﹐攻擊猶太人就等於攻擊德國整體」。
由此可見,她盡力教導國民不應該再讓德國犯上 80 年前那樣的集體罪行—迫害猶太人。
其實﹐德國曾經是尊崇個人信仰和言論自由的地方,這要追溯到 16 世紀那個時代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
尚有兩年多便是馬丁﹒路德在威登堡(Wittenberg)一教堂門上釘上他著名的 "九十五條論綱" 之 500 週年。這位德國人不惜冒著巨大風險﹐指出當時羅馬教廷在教義上之錯繆,不知不覺中揭開了基督教改革運動之序幕。他的舉動直接使德國成為倡導個人信仰自由的先鋒﹐使(德國東部日後更成為實現個人理想和社會意識的搖籃,吸引不少知識分子從歐洲各地來到當地建立著名的學府,例如萊比錫(Leipzig)大學。
威滕堡位於現今首都柏林之西南 100 多公裡,而柏林這城市於 18 世紀曾經一度是歐洲人追求自由民主的一個集中地,以致不少猶太人逐漸安心在德國定居。直到希特勒時代﹐單在德國就有超過 50 萬猶太裔人士居住。
然而,希特勒 1933 年當權之前和之後,十分懂得利用德國人的民族主義理念和情緒﹐將當時德國人的失意完全卸責到外國和猶太人身上。所以,他不遺餘力地帶領國民到外國侵略,在國內則極力排斥猶太人在德國所建立的成就和社會地位,並且多次以陰謀成功將民主的國會廢掉,從而獨攬國家大權於一身。希特勒在歐洲翻雲覆雨的 12 年中,把猶太人從歐洲各地趕進集中營去殘殺他們,數目是上百萬人計,以致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只有不到2萬猶太人留在其中。
回到現今,2014 年德國政府公佈的數字顯示,4 至 6 月有反猶太主義事件 159 件個案,而 7 至 9 月更升高到超過 190 件個案。這也難怪在德國的猶太裔越來越擔心他們的子孫將來的安危。假如猶太人仍然可以安居樂業在德國,那不只是由於一個總理默克爾,乃在於普通的德國人認同不可隨意迫害不同族裔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國民,這一點可以從為何希特勒能夠以民族主義的名義廢掉國會式民主制度清楚地看到。
盼望身在北美洲的基督徒從德國的歷史和近況中得到啟示,明白民主社會不能夠單靠一兩個政要人物便可以建立或維持,乃是在於多數人重視民主的優點和必要,這就是在於保障人民的信仰和言論在公眾領域的自由和權利,固然最終也是生命的權利。
來到本文的結束,借用聖經(新譯本)中的兩句話與大家思量:
"義人關注窮人的冤情﹔惡人卻不分辨實情。......沒有啟示,人民就沒有法紀。"(箴言29: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