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異國情】秋收前的日子

 

秋收的日子是萬戶農民久待來臨的時刻。

城鄉民 心互牽

春耕秋收都牽動城鄉的生活節拍。非洲許多國家在發展階段,仍以務農維生,主要種植花生、玉米,小米(或稱粟)。當地人民全年的生活都是配合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農務時分的節奏,在城鎮居住的人是農村家族的延伸,兩地的人在生活和家族經濟的維繫上仍是密不可分,就如耕種和收割期,住城親友要回鄉協助耕種收割,或協助經濟需要,到秋收後所賺取的穀物和金錢,他們便可均分享用。每年的暑假也正值耕種期,學校便讓從鄉村來就讀的學生也可回鄉協助農務。


不利生存 儲糧為上

筆者所處地區是在西非靠近半沙漠區的內陸國家,因雨量少和天氣不穩,也沒有河流和人工灌溉設備,耕種穀類大受限制。在如此不利耕種的條件下,每年農民都膽戰地耕作,每天望苗種增長至膝蓋或腰間,植物才算穩定生長,他們才可鬆一口氣。城市人也有耕作需要。非洲許多國家已城市化,人民的生活方式因而有所改變。然而,當收入受到經濟和就業不穩影響,家庭人口又增多,人民的生活擔子就加重了,許多人仍為每天生計而掙扎,其中以食糧短缺為主要問題。量入為出的同時,城市人為生計又會盡量找機會耕作,令家中有儲糧以減輕生活負擔。


節衣縮食 尋找外援

在大半年的耕作期,鄉村的人生活格外清苦,人人要節衣縮食,不作外遊,每戶都為全年耕作而嚴陣以待。婦女作撒種和送午膳到田間慰勞家人,男丁早晚在田地裡忙過不停。體力大量消耗,食物又有限,各人也消廋了。在耕作日子,鄉村的生活因沒有訪客或外遊,生活是很枯燥的。倘若遇到氣候不佳的日子,他們只有抱著多作多收的心態,期望秋收日子快到。秋收前的生活開支如何?當穀倉儲糧無幾,又有病患和其他開支需要時,鄉村農民就要靠外來收入維生,其方法因應各族群之背景和理財差異,及經濟互動方式有所不同。如有些民族團結力強和謀生條件高,經濟理財有方,加上每戶都有成員親屬在歐洲國家謀生,經常收到遠親匯款來家鄉襄助,因此耕作期對他們生活並無大影響;又有些遊牧民族有許多牛羊,不用耕種來維生,以賣牲畜換物資便足夠;也有些族群欠缺以上的經濟來源等條件,只以農耕維生,婦女們就要往富戶中打工以幫補生計。


經濟放緩 惟望秋收

城市的生活也不例外,生活也受牽連。食品價格上漲,特別是五穀的價格最為明顯,影響普羅大眾。商戶因要幫助鄉親,顧客消費又減少,生意顯得冷清。因缺資金,鋪戶也未能添加新貨,導致貨品欠缺,許多顧客都感到失望不便。另外,因彼此同為鄉俚,同舟共濟,顧客購物未能付款而要求賒借以渡過難關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今年遇上年度宰羊節及子女開學等開支,經濟負荷更是雪上加霜。政府和銀行也應對國民的經濟急需而推出低息借貸服務以濟國民燃眉之急。若遇病患或急需時,家中有羊隻飼養者,也可將之出售來求急。


秋收前的日子,當地人生活格外清苦,市容冷清,經濟放緩結據,使人人愁眉不展。當地天氣顯得浩熱乾旱,太陽一天一天地遠去到南半球,夜幕較早下垂,天色不到七時便轉黑,未到半夜便吹來陣陣涼風,秋意已至。不料,市面出現了滿載收割物的木頭隊,先是花生和玉米,再而是重大的小米收割車隊。秋收已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