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團蠕動的牲畜,一群群扎好的綿羊, 一位矮小的老伯問售票員:「車票每位要多少錢?羊的票價呢?」幾天來,車站已逼滿了趕買車票和帶羊隻回鄉過節的人群,車票所餘不多,未能上車的人久候似無期,心情實在患得患失。原來還有兩天便是「宰羊節」。
起源與意義
宰羊節,Id al-Adha(亞拉伯話),或Tabaski(非洲話)是穆斯林全年中第二大節期,為記念他們尊崇的先知「依巴謙瑪」(即聖經的「亞伯拉罕」)遵神旨意而樂意把他兒子獻上時,蒙神以羊隻取代他兒子為祭物而立的一個日子。非洲多國與全球穆斯林看齊,選定每年十月左右(朝聖期完結前的日子)過節。虔誠的穆民都遵照在可蘭經的教訓,認為獻祭流血在真主看來比世人任何功德更為重要的事,故要宰殺羊隻。有些民間流傳則以流血有贖罪功效,領取功德和施展異能,抵禦魔鬼的侵害。他們傳統的信念認為在神赦罪前所流的血是無功效的,人所行的禮儀純屬個人降服神的虔誠表現,還有忍受苦難和捐施等功德。吃羊肉要帶感恩的心與家人同吃,並將部份分給窮人。
過節旺市
節期臨近,當地市面有明顯的變化,街道出現不少人從鄉村牽著一群群的綿羊到城市來,並放在市內某些角落出售。附近一帶群羊綿綿如雪,晝夜有羊群喧聲,甚至臭氣沖天。在這個節期月份,也為市內不少人帶來財運亨通契機。臨近節期,羊的價格高昇。還有其他配套行業也受惠暢旺。如「小刀生意」是因每戶都買新刀來宰羊;「麻繩生意」是因顧客買羊後要用繩拖帶羊隻回家;「飼料生意」如小粟、玉米、青草、是為羊隻停留墟市期內和顧客買羊後在節日前餵養所需;「服裝生意」和「理髮生意」也因要應節期而異常暢旺,當地人要剪髮和造新衣等為自身打造一番,女仕的需求更為眾多;還有一些臨時用小貨車載運羊隻到鄉郊作賣買的服務。無論如何,商戶和顧客在這個節慶中為來年生活工作能亨通和順境等而加倍耗財費力。
過節的代價
非洲穆斯林社群重視宰羊過新年。然而,辦年貨的開支給他們帶來沉重的經濟負荷。固此他們在節期早兩、三月前己開始籌備。辦貨項目中,每戶最少要預備一隻羊 (多為綿羊,也有山羊),價錢視乎羊隻大小,由美金 55 元 (若約當地工人半個月工資)至 300 元不等。其次是添造新衣,每套約為 30 至 50 元。還有其他應酬活動等,過節的巨大開支可見一斑,家庭成員眾多時,家主的重擔便百上加斤,有的要向親友借錢為解經濟燃眉之急。今年學校開課正是在過節後,面對過節和子女開學所需用,他們感到左右為難。
正日當天
首都在節期前夕顯得很冷清,因為平日市內勞動人口多來自鄉村,此間許多已回鄉過節。節日當天早上九時,各區的清真寺教長通過擴音器宣告教友到寺院來作簡單的禮拜,市長也會到場赴會。約半個之後,眾人便回家,開始進行宰羊。羊首先由人牽到空地,羊嘴朝東,戶主口中默著「願真主悅納這獻上的祭牲,正如悅納祂的朋友依瑪謙瑪」的同時將羊用刀割頸宰殺,然後用指頭沾點血後,塗在他前額上。當地一般穆民對宰羊節都不多認識教條信念,只著重家族團聚,他們大小一家都穿上新衣,遠行的人必要回鄉與家人一起吃肉,又將部份肉分給窮人。然後他們出外到鄰舍問安,彼此互相恭賀祝福,如「願真主賜你有新一年、願主賜你長壽、賜你有健康、賜你有工作、平安、家人和氣,遠離災病和不祥等。」
中、非異同:非洲的宰羊過年與中國的「春節」多有類同。最明顯的,過節辦貨都要隆重籌備和耗費相當、遠行在外的人都有一個長假期,回鄉與家人共聚同吃喝。新年要穿新衣,喻意是除舊迎新。中國除夕時到花墟買花迎吉利,如一株桃花望行「桃花運」,或一盤四季吉求事事「如意吉祥」等。非洲穆民也從買羊隻和添衣,望來年更新吉祥。中國節期更有穿紅著綠,酒宴歌舞助興,而穆斯林因教規而減免。然而,兩者都源於一個有關在古代人物曾與神靈有接觸後得了祝福,以後世人都為這福氣而一家團聚迎福,又向鄰舍親友拜年互道咭語。節期確實祝福和凝聚了家族社群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