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轟動全球的世紀殺人病毒「依波拉」在西非多國肆虐,死亡人數近三千,有近兩倍人數感染而在治療中。至今控疾行動仍未收效,染病人數持續上升。追查病源時,發現是與當地人進食野味的生活習慣有直接關係。當地人愛狩獵和進食野生動物,愛吃未煮熟的烤肉,由血液或觸摸屍體感染病毒,其後因汗液、嘔吐物等途徑傳至他人。
全球的醫學界和當地醫療人員在混亂和乘徨乘恐地忙著抗疫治病,而當地人也在各種的消息和人潮混亂徨恐中適應新的生活模式。世界各地談「依」色變。
真「依」幻「依」
當地人因缺乏教育,在認知上對病菌沒有認識,認為人生病、疫症傳播是因某些人違犯了人與萬物一向的和諧互動關係,觸動了神怒而惹禍,救法是當事人要賠罪,靠中間人獻祭而平息神靈怒氣,恢復關係後才能消解災病。非洲人對任何事物,不論有形或無形,可見或不可見的,都會將其人格化,認為內裡有神靈。這等「泛神」信仰也將「依」症人格化,有些保守民族甚至會展開跳舞大會等獻祭活動。
勿要摸我,保持距離
隨著疫症的防控措施漸受民眾明白,許多人倫間的行為習慣有了不少改變。平日人與人見面,必先多多以握手問安,而且身體有近距離接觸,如擁抱和臉貼臉。但貧民區的個人清潔情況惡劣,因貧窮和成長習慣,都少用肥皂,垃圾處理也是不夠嚴謹。現今政府卻警告他們不要握手,盡量與人保持距離,還要帶上手套工作,並且政府在公眾地方都特設洗手水桶,讓人多注意保持雙手清潔,而肥皂和洗衣粉在市場也有出售。
逃命他鄉,搶救家人
疫症防控措施下,當發現人有感染出現病徵時,便要接受強制隔離,病者曾接觸過的人也會受當局追查,發現後也要受到強制隔離。如此,家中一人受染,全家可能受累。若証實染病,他們的家人會受群眾標籤而與之遠離,直到當局派發痊証,到家人和社區中宣告他們健康痊癒,才可有見青天之日,為社群所接納。期間,有疑似患病的人,因消息的打擊和群眾對其拒絕,在徬徨無助下,會選擇逃亡到別處求醫,從而造成病毒擴散他處。
疫症來得匆匆,一刻間家人相隔在帳逢間,多有不甘心,家人生活和生計受影,更有因在隔離中心受檢疫期間,病人要受抽血,當地人誤以為當局利用機會將病人的血拿作販賣取利。社會發生如此劇變,群衆多受沖擊而未能適應,有人甚至會到隔離中心搗亂和帶走患病家人。
收屍要快、循序傳令
疫症帶來大量傷亡,政府要求執屍人員儘速到場「打包」屍體,抬到特辟地區土葬。這對有民間信仰的社群或伊斯蘭信徒家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他們認為屍首是喪家的遺物,後人出於宗教和良心的責任,應先給予先人尊敬和守喪,政府在未經族人同意而火速收屍的行動,大大惹來抗拒和忿怒,激起民衆與政府間的矛盾。
疫症的防控措制,從教育到隔離再到治理的各項行動,對於群眾是新事物和新認知。消息的傳達和措施指令的執行,多是從上而下,民眾諮詢不足,又違犯了當地社群的風俗傳統,以致被誤解為外來侵略。對此,外國救援組織和當地政府嘗試順從民間的文化風俗,由當地長老或宗教首領代為通傳消息和指令,才使政府和民間合作得以改善。
西非因依波拉疫症在短暫間發生了許多混亂,不但令防疫工作受阻,個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人倫之間的互動關係也起了變化,使人難以適應,還有每日的新聞消息,政府的控病措施等,對民生經濟影響很大。疫症對非洲的沖擊,間接反映當地的原始文化和生活風俗習慣,外國人仕應先掌握當地人在病災下的反應,了解當地人困苦,才能作出著實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