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各書1:19)
聖經中有記載以色列人建殿由來(代下1-6章):所羅門作王之後為了向神感恩,並實現先父遺願,開始按神對大衛的指定地點及樣式在耶路撒冷建殿(代下1-5章),之後率民敬虔獻殿(代下6:12-7:10)。神因信守祂與大衛之約,及悅納所羅門的敬虔,對他凡事祝福(代下7:11-21,8:1),使他治國有方、國家繁榮(代下8:2-9:28)。
但隨著生活的安舒,他晚年寵愛外邦女子,拜其偶像、違背神命(出20:3-5),惹神發怒(王上11:1-33),不得已而兌現諾言——使以色列國分裂(王上11:9-12)。祂藉先知亞希雅預言:將以色列國從所羅門手中奪回,使十支派歸耶羅波安,給他留二個支派(王上11:13,30-36)。
分裂後,南北屬靈狀況明顯不同:耶羅波安為牢籠人民不去耶路撒冷敬拜,便在北國的南、北端各鑄金牛犢、設祭壇、擅立祭司、使民犯罪,又逼迫原想盡心侍奉耶和華的祭司和利未人(代下11:13-16,13:9-11),故正氣衰、邪氣盛。先知雖不斷提醒仍無濟於事,致終先於南國被擄、滅亡。而逼迫導致北國的真祭司、利未人誠心尋求耶和華的,背井離鄉南下匯集於猶大,同心的事奉帶來南國復興,使國家蒙福昌盛(代下11:13-17)。屬靈狀況雖不穩卻比北國蒙福,故滅亡晚於北國,後來覆沒的原因也因屢次得罪神。
以上是分裂及滅亡經過﹐導火線如下:所羅門初建聖殿及王宮時,征集許多外邦勞力﹐並強迫其做苦工(王上5:13-15)﹐積累內心的反叛。神藉先知亞希雅預告耶羅波安:王國要分裂﹐他會掌握十個支派。耶羅波安過早起義導致所羅門的追殺,他逃至埃及﹐一直住到所羅門死後他才回來(王上11:30-40,代下10:2)。而久服苦役的民眾再不堪苦待,便舉薦耶羅波安與王談判﹐使他們負軛輕鬆些(代下10:1-5)。羅波安起先征求先王之忠臣的意見,老年人回覆:若好言相勸,民便願繼續事奉王。他轉而又與幼年同伴商量,少年回覆:拒絕老年忠言,更惡待服苦役、提要求者(代下10:6-14)。於是王取青年而拒老年,故導致叛亂和分裂(代下10:16-19),這事出於耶和華(代下11:4)。
藉此可得教訓:人與生俱來就不願聽老人言,對長者總存逆反心態,認為他們迂腐過時,不加思考便拒之﹔加之天然的驕傲、放蕩、不受約束,便為所欲為、盲目拒絕長者。不可否認年輕人有共同語言,無年齡、輩分等代溝,且喜好、趣味相同。而老年人卻因愛思考、遇事不沖動,有豐富的見識、閱歷及經驗,故而提意見指點年輕人,可使他們少走彎路,不料卻由此而產生嫌隙與抵觸。其實﹐老少各有特質,若能遇事理智些、彼此謙讓些、心態調和些、互相寬容些,問題就易商量了,也會避免許多隔膜或傷害,也不致帶來多餘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