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有一個外國遊客路過向一位當地老伯詢問:「請問公眾垃圾站在那裡?」老伯回問:「要幹甚麽?」答:「我要放垃圾。」「給我罷,我可以幫助你處理。」那老外便將手上的大紙袋交給老伯便走了。老伯瞧看老外的背影,一邊搖搖頭笑「老外就是老外,哪有公眾垃圾箱呢」,一邊若有所得地走到路旁角落,打開紙袋大肆搜索一番後,取了些東西,將其餘廢物和紙袋拋到路邊水渠去。
膠袋樹叢
非洲有許多國家吸引各國到當地旅遊觀光,特別是首都,可是,他們到了鄉鎮,便發現進口地方不是高掛歡迎遊客的旗幟,而是沿路兩旁滿掛著廢膠袋的樹木,還有垃圾土堆。再往市內看,許多街道的垃圾隨意堆放,少有放置垃圾桶.要放置垃圾,便要找個店鋪門前有的廢物箱或小籮等.路人隨地拋擲垃圾、家庭婦人都在屋外弄飯或洗衣,在家門前習慣倒放污水和棄置垃圾,滋生了許多蚊蠅和惡臭,遇有刮起大風,垃圾膠袋和塵沙滿天飛,甚至吹到屋內裡去。小市鎮許多街道都沒有政府工人出來打掃,垃圾處理都成了「各家自掃問前雪」的習慣廢物和建築費料積堆無處不在,直到一天忍無可忍時,便會有人出來大掃除。街道雖然會有一段日子清潔,不久也舊貌復然。為此,筆者在當地生活,除了在家苑內焚消垃圾,又顧人來挖地將其他硬件廢物埋藏,又經常清理吹來屋旁的廢紙膠袋,吩咐家丁將污水倒進花叢而非街外路上。當地人對這些行動起初感到不解和取笑,但日久漸有明白後而跟隨而為。
垃圾問題緣由
垃圾堆積與國民文化教育有關:許多小城鎮的形成,都是鄰近鄉村移居來謀生的村民組成,他們成長背景,習慣將廢物拋到屋後的田野去,在草叢樹林和土壤中化解,得到自然環境循環處理。而且在鄉郊都沒有太多和復雜的廢物。移居城市後,村民原用舊日生活習慣處理廢物,但廢物無法化解而堆積成山。另外,城市居住擠逼,住戶緊貼,廢物垃圾量和堆積後果影嚮比昔日更明顯。有城市一個地區,街道廢物較其他區域為多,後來發覺當地住戶多是從遠移居來的遊牧民族,習慣畜牧和滿地廢物雜草。
垃圾問題與政府管理有關:理論上,城市管理項目中衛生和垃圾是最為重要的。然而,許多發展中國家資源有限,城市發展也缺乏計劃,只顧餬口和其他眼前的需要,對於那項只有費財費力沒有回報的垃圾清理工作,自然比不上有利益收取的商業具吸引,垃圾處理至終還是由住戶負責處理。當地人有顧用手推垃圾車工人按時清理,然而工作活動範圍有限,他們只將廢物放在城鎮內的隱藏處,問題日久便顯露,便有將之倒在河邊,日久便使污染河水。城市街道旁邊的水渠常年阻塞,滿佈廢物污水和蚊蠅老鼠。
助人、助己
曾有一個外國團體到一個小市鎮來協助處理垃圾。他們顧用了一班當地工人,又設立了幾組工作隊,備有馬匹和木頭車和其他工具。開辦時,工作頗有成果。團體的負責人便將工作移交當地人管理。過了不久,工作出現失誤,馬匹病了而死,木頭車機件多壞了而沒有修理。工人欠薪而離去,最後這個工程不到半年便倒閉。有過一些當地人自組垃圾隊經營,向每戶徵收廉價垃圾費,服務種類由每戶自由選擇。然而,不少戶主也拖延繳付費用。
現代城市發展中遺下的副產品─垃圾,早有妥善方法處理,甚至發展循環再造,綠色能源等廢物工業等。而非洲國家多是外國貿易對象,不但帶進許多文明產品,更是二手品物,甚至廢物的運送終站,帶來空前的物慾追求,又遺下沉重的擔子─廢物處理和環境污染。垃圾問題確實是人為,但是也需要人為來管理。這不單是政府願否重視和投放資源,教育國民和立例有效管理,不但減少衛生惡劣造成的疾病的痛苦和醫藥經費荷負,也能建設一個美麗清潔的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