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婚姻衝突--影響情緒的思想(5)--跳出「完美主義思維」的框框

 

上期討論持有「完美主義思維」者,會容易導致憂鬱、生氣及焦慮等問題,也容易產生疲勞、急躁或自信心受挫等負面情緒,從而對身心健康帶來許多影響, ,進而引發和家人、伴侶與朋友間的關係緊張或衝突。今期,我們討論如何「跳出完美主義的框框」的策略。

perfect五大策略跳出完美主義的框框

力求完美不是錯的,但當要付上「為了無止境的要求標準而失去快樂及影響人際關係」作為代價時,就要考慮改變以減少負面影響了。以下是專家所提供的五大攻略,讓您打破完美主義的框框。

1. 列一張「要求」的清單及舉出其優點和缺點

怎樣改變要求完美主義?首先,將你的日常的要求事務和標準,列成清單,然後逐項分析,看要達到每項要求會有何優點好處?又有何困難壞處?例如很多太太常提出的「保持客廳和廚房整潔,要一塵不染(標準)」:

優點:1. 美觀,2. 自己開心,3. 得別人讚賞,4. 衛生;


缺點:1. 需要經常清理、易疲倦; 2. 偶有錯失弄髒,很大壓力,3. 要求大小事都要完美,若不做到,易招責怪,影響感情,4. 客人來訪,易感壓力,拘謹不自然,5. 將精神專注力放在維持整潔,人易變得緊張,6. 未能放鬆自己,在家也沒有得到真正休息,更影響照顧子女,老人家等的專注力。7. 沒空去參加社交舞班,太極或乒乓球,8. 沒有時間去進修......等等。

 

看看你過去有甚麼「要求完美」的事,例如:「為洗碗、洗衣服的方法,你堅持你的做法」;「為嬰孩洗澡的步驟」;「為已經遲出門去聚會,你還未能決定穿那套衣服而不斷更換」;「為對方的不完美的行為而不斷要求改善......」。這些要求有何優點或缺點?為了追求你心目中的完美,卻引發至更多的爭議,衝突,甚至造成關係傷痕,值得嗎?會否「贏了要求,輸了關係」?「贏了心中的標準,卻輸了彼此尊重」?何者為重,自己決定。若然不想繼續堅持,可否嘗試將標準稍為調整,使各人都可做到?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將目光看得廣闊些,當中包括容納不同程度的表現及標準。

 

2. 提高你對批判自我的警覺性,學習以更實際、合理的想法代替愛吹毛求疵的習慣
當你發現你苛責自己不完美的表現時,退後一步想想﹐並嘗試看它積極的一面。若孩子的學校成績表有平均分 85 以上,你是否仍要指責孩子為何不能達到 90 分嗎?再細看,兒子也有 2 科是 A 級,3 科 B,只有 3 科是 C 級,即是有可進步空間,你可否先讚賞他取得 A 級的成就,再了解他取得 C 級的原因,並與他探討可以改善的方法?

有位單親父親因為兒子學業成績不理想,自己事業又遇挫折,與同居配偶關係時有爭執,便自我定性為「我一生都失敗,我是個失敗者」?完美主義者不易接受失敗,更何況人生幾個大範疇都遇上挫折。完美主義者可以做的,是要把事件分別處理。假如你極其飢餓,現有一個大 Pizza,你會否一口吞進它?不可能,最佳做法,是把它切成若干小件,容易入口。處理人生大小問題一樣,要分別把問題分類逐個處理。此外,要接受人生並非盡是坦途,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每日的新聞都看到很多突如其來的意外,有病、有不順景,是正常的。

兒子成績高低,可以分為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來看。直接是指兒子的學習動機和意志力,他本人在考試前的預備、技巧、以及平時上課的專注和溫習。間接是指影響兒子的學習環境,包括同學、家人關係、情緒。父母的影響可能會有,但不會是唯一因素。既然有其他更多因素,作為父親的何以要自己全負「兒子學業成績不理想是自己造成的」的責任?

再看事業挫折,同樣,做生意有週期性,更有外在競爭,如網上購物大行其道,嚴重影響零售業,大集團如 Sears,Eaton,TheBay,BestBuy 等,也大量裁員,無論你是某部門的主管,也可能接大信封;你若是小店主,更可能面對生意額下降,加租加管理費而百上加斤,甚至無法經營。若你當年出道表現突出而受賞識,面對今日被裁命運而自怨自艾,那是說明你仍未明白人生的不可預測性,即佛家所說的「無常」。同樣,假如你是小店主,懷念早年貨如輪轉的風光日子,如今遭到同行惡意競爭,或無理加租,或是生意奇差,被迫停業,這些外在因素非你所能控制。與其自怨,不如考慮結業、轉行、再學新技能,與時代並進。

至於與配偶的關係,可能是自己可以最有影響力的環節。常與配偶爭執,自然影響關係、情緒,甚至乎工作表現、教導子女能力等等。爭執的因素可以很多,夫妻之間的衝突,霍玉蓮在其《怎可以一生一世》書中表示:「所有衝突,其實都是愛恨的沉積。我們著緊對方,所以我們有期望亦有失望」;「兩個親密的人所產生的衝突的殺傷力可以很強......因為所有強烈情緒都是來自心靈深處」。面對和處理夫妻間衝突,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日後再詳談,但這是個可以解決的,並非婚姻末日。

從上述討論,似乎看到這位單親父親若能從多一點理性和多角度去看問題,便更容易看到出路,並不必要將自己困在「我是失敗者」的框框內。而起因卻是對自己和身邊人的要求。歸根究底,「完美主義思維」還是源於內心無止境的渴求,期望每件事情都能達到完美而得到眾人的認定。而困局是,越要求完美,越難達到,越容易引致挫折感,把不滿情緒向自己或外人發洩,帶來更多失敗感,是個不斷下降的旋渦。

我們知道,人沒有完美,可能在某一事情做得非常出色,如彈鋼琴、木雕、打遊戲機等等,已非易事;即使在某項目技能特別出色也並不表示那人在所有事都同樣完美。在家庭裡,不論是配偶之間、父母子女之間,也是各有不同的優點缺點,要彼此互補,更要包容,家人才感受到和諧、被接納。跳出「完美主義思維的框框」未完,下期待續。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以弗所書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