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 雞毛蒜皮的信仰

 

Book雞毛蒜皮的事看似無關重要,卻根深蒂固地支配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作為一個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想得最多的,大概是午餐到那間餐館?晚飯要準備甚麼菜?要不要添置一些衣物用品?週末去郊遊、看電影、還是做運動?今年計劃到那裡渡假?

無可否認,種種細微的瑣碎事,常常佔據了我們大部份的思想空間,而且構成了各人不同的生活模式。從我們對飲食的喜好、服飾的品味、休閒活動的安排、渡假的形式、家居的設計,可以反映我們對生活的取向,到底是注重健康、舒適、享受、優質抑或隨意而為。

同樣道理,在信仰的歷程裡也是見微知著。生活的細節、待人處事的態度,正好說明我們心中的信念,是無須多用言語去解說的。許立中於 2009 至 2010 年間曾在《基督教週報》撰寫信仰專欄「問道」,解答讀者有關信仰的提問,去年把部份文章輯錄成書,名為《雞毛蒜皮的信仰》(Common Sense Christianity)。書中收集了三十六個基督徒經常會發問的問題,全都是來自日常生活的處境。

畢竟基督徒也只不過是凡夫俗子,離不開柴米油鹽的現實。真正的信仰絕對應該落實在生活的每個場景之中,不然,信仰對普羅大眾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事實上,對古代的猶太人而言,宗教與實際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上帝藉摩西頒佈給以色列人的規條裡,除了敬拜、獻祭的禮儀之外,還有很多生活的細則,如:甚麼東西可吃、甚麼不可吃;衣服的物料、如何潔淨;婦女產後、病患如何處理;如何歡渡節期;家人親屬的關係,嫁娶的原則;怎樣對待鄰舍、窮人、僱工、奴隸和殘障人士;怎樣秉公處理紛爭,連產業分配、借貸、賣地、贖身也有清楚的明文規定。

對於廿一世紀的信徒又如何呢?信仰與現實生活脫節,常常是令人懊惱的問題。談論聖經真理、信仰原則只局限於教會裡、聖經講座、查經班等地方,這些門檻以外,鮮能看見基督信仰的光芒。

信仰不應脫離現實,只停留在屬靈層面,單單探討抽象空洞的神學理論,在道理上無懈可撃,可惜卻無法在現世的生活中實踐出來,這樣的信仰,實在令人望而生畏。

大部份人接受宗教的原因,就是尋求心靈的慰藉,神靈是否靈驗就在於祂能否幫助人在生活上趨吉避凶、化險為夷,信奉祂的人都渴望每天的日子獲得祂的眷佑和賜福,往往就是宗教最大的功用。

然而,基督教的上帝卻沒有承諾祂的信徒事事如意、幸福康泰。相反,耶穌曾明明白白的說過:「在世上你們有苦難。」憑甚麼基督徒可以免疫,動不動就搖動上帝的手,要祂遷就我們的意願、給我們行個方便,隨時取消或擱懸祂創世以來為宇宙人間訂立的定理規則。

當生活上遇到困難挫折時,透過祈禱表達個人的意願,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更重要的是,上帝樂意看見我們學習耶穌的榜樣,凡事順服祂的安排,在生命每一個重要的關鍵時刻,祈求祂的指引和心意。

除了期盼上帝特別的賜福和眷顧之外,有多少信徒真正願意讓上帝參與他們的生活,管理他們的生命呢?

讓信仰能夠落實在生命的每一個細節裡,唯一的途徑就是嘗試拋開人云亦云的陳腔濫調,謙卑聆聽上帝藉聖經所揭示的真理;在現實的場景裡作深刻的信仰反省,多思索自己與上帝、教會和世界的關係,由此掌握信仰的真實意義,因應不同的閱歷、社會階層和實際處境,作出不同的體會和回應。

真誠地面對信仰和聖經真理,雖然不一定能夠為瑣碎的人生提供標準答案,但卻能提高信徒慎思明辨的能力,把信仰的價值觀和養份灌注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之中,讓信仰主導著整個人生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