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的東西給求祂的人嗎? (太7:11)
聖經記載所羅門獻殿,含他的禱告及神回應﹐他有與其年齡不相稱的智慧和胸懷。初接王位時,他專求智慧而忽略壽數、財寶,便蒙神喜悅並兌現(代下6-7章﹐參閱:王上3:4-28,4:29-34)。若無神賜智慧,僅憑頭腦有限的想象,涉世未深的年輕國君不可能有這麼廣大而實際的禱告內涵,並且真誠而敬虔。
他述說神的慈愛與信實(6:14-15)﹔抓住神的應許求神兌現(16-17)﹔祈求與人同住、仍舊在天的神看顧這殿,並赦免、垂聽不配君民的禱告(18-21)﹔為人人關係求赦免(22-23)﹔再涉及神人關係的各方面:戰爭(24-25、34-35)﹔災難(26-31)﹔外邦人呼求主名(32-33)﹔屬靈爭戰(34-35)﹔在被擄之地(36-39)﹔最後求神紀念祂與大衛的約:神人同住,君王、祭司、百姓同心蒙福(40-42)。
禱告內容豐富而主題明確:人無論在何處得罪神,若想起罪、願悔改,都求神垂聽、赦免並賜下祝福。他這種不為己名、專為國民之罪的代求,神顯然喜悅(7:12-16):神不僅回應其禱告,也闡明祂慈愛及公義的性情--既信守大衛之約,也要求人履行義務——賞罰分明(7:17-22)。舊約歷史處處顯示:神的慈愛和公義時時並行。神不僅垂聽、回應所羅門,還使他凡事順利(7:11)。
而我們的禱告似乎有時不靈,為什麼?參照所羅門初期作為便可知:那時他敬畏神、願悔改,其禱告胸懷寬廣、體貼神心,故蒙神喜悅﹔而我們待神卻很隨便--既無敬虔心志、又無悔改意識,有時間才來聚會。我們的禱告常局限於求私利、而忽略神的意思,生活態度也是自我中心。我們雖受洗,裡面的新生命卻受壓而畸形﹔我們整天疲於奔命地滿足己慾,被嗜好束縛、自以為充實,卻捨不得留時間給神。我們被油蒙了心、耳朵發沉、辨不明主在裡面的微聲(不明白主的旨意),我們似乎已不像主的羊,因主的 "羊聽他的聲音,祂按著名叫自己的羊......羊也跟著祂,因為認得祂的聲音(約10:3,4)"。
有難處時想到神,充滿疑惑的禱告使我們隨便放棄,還嘀咕說神不聽禱告。持續的疏離神使懷疑變成不信,罪性又使我們與神隔絕,以致不能經歷神恩、只把他人經歷當故事聽而已,想不到自己更需要棄惡從善、經歷祂作為。
舊約時期神藉先知向人呼喚、使人悔罪﹔而如今,神則有各種提醒:聖靈藉裡面的良心,藉讀經或閱讀書籍,藉禱告、唱詩、敬拜、或默想,藉聚會、言談、人的幫助等多方面提醒。只要人願意離棄罪惡、向神悔改(而非僅僅后悔),願意順服神旨、靠主改變自己,神便能在我們裡面作工、向我們施恩,因祂早已藉聖經應許我們:"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太12:20)。但我們更得求聖靈光照,因為人生來自以為義﹐不認為自己需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