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異國情】瓦缸

 

人類手工藝發展中,其中最古老的工藝品可算是陶瓷。文明社會雖然出現了許多代替品,如塑膠,金屬等,但泥工,或稱為陶瓷工業,不單供我們生活的需用,還添上許多美觀要求,如色彩,花樣設計,美輪美奐,進入了藝術要求的境界。今天的非洲,許多人仍普遍使用瓦器作日常用具。

家常用品

今天非洲雖然不斷受著西方文明的影嚮,許多用品已經漸脫離了當地的傳統作法,直接使用外國貨或當地仿製品。然而,鄉間仍保留了傳統簡樸的用品,他們的生活與泥土有關係,除農耕外,也取用泥料製造日用品,如建屋,日用器具如水缸、飯煲、有封蓋的小盒、葫蘆型 (週圍有小孔) 的燈棧,甚至製作偶像和祖墳等。

在非洲鄉間生活,食水是生存重要的要素。村民除了要住在靠水的地方,要挖井打水,其次是在家裏儲水,作洗滌和飲用。現代人有了塑膠的大水桶,帶來不少方便,煮食也用上了鋁和金屬造的食具,如煲,茶壺等,然而飲用的食水,他們仍然喜愛使用瓦缸儲水。

非洲瓦缸常見的是圓球型,圓底,頂部開口,有圍邊但無缸脖子。小的如足球或藍球體積相近,多用作裝載液體食品或乾貨;中型的大如私家車車軚,裝載家用飲用食水;還有更大的如大貨車車軚般,用作釀酒工具,或節慶時用來煮大鑊飯等。

泡製和使用

非洲鄉間有祖傳的磘匠,不過他們使用的製作工具有限,技術和材料各異,製作過程有時會使用轉盤,而製作原料普遍是採用當地帶粘性的紅泥。幾乎所有的瓦缸和瓦瓶型狀都是圓球型,缸身沒有任何圖案或花紋,頂部都有開口並加上圍邊,但沒有手柄,也沒有封蓋。製作後會經火燒,過程中有些用熎爐,製成品的質數會較堅硬耐用,但有些只用一盤火炭爐,往往因燒不透而影嚮瓦缸的質數。另外,缸內並沒有塗上防漆油,因此缸的雜質會影嚮缸內的盛載水。

非洲一般的瓦缸是圓底而沒有站腳,不能穩站,因此煮食用時或釀製酒料時,要用三塊石頭作缸器座,這樣廚師在缸內搞動食物時,不至把缸倒翻。平日儲水飲用的水缸,使用塑膠碟,布塊,或其他硬物封蓋。每戶都會把缸放在陰涼的樹下或其他無太陽光照射的地方。天氣酷熱時,他們會把缸的下半身藏在泥裏,並把缸週邊的泥土弄濕,以保持食水清涼。招待訪客時,他們也會使用從科學井(井深百尺,井口安裝手泵用以打水)打來的水,水質清純潔淨。若要儲存容易因酷熱變壞的物品,如藥物或食物,他們便將物品放進一個半載了濕潤泥土的瓦缸裏,缸內氣溫因濕氣而清涼,可保存物品免損壞。

市場擺賣

在鄉間的市墟,商戶在劃定地方就地擺賣瓦缸。由於瓦缸脆弱和容易弄破,缸販會使用婦女以步行運送貨品到市場來售賣。這些婦女天生身懷特技,可以將 6-7 個由大至小的瓦缸層疊在頭頂,步行一兩公里,身體仍保持平衡而毫不驚慌,毫無累態地結隊到市場,真令人嘆為觀止。瓦缸的顧客不少,選購者只憑肉眼在場觀察好壞,而沒有機會用水測試有否破漏。不幸地,回家時發覺瓦缸破漏時怎辦?市墟商販當然已走了,客戶只有自負後果。筆者在非洲工作也曾有過類似經歷,初時感到無奈要退貨。然而,他們會很有耐性地,將缸倒滿井水使用幾天,或許水內的雜質會封塞住缸內的漏逢。若情況仍未改善,他們會使用少許英泥,塗抹在缸身內邊便可修補妥當。

誠然,非洲的鄉間是儉樸的,與大自然很接近,隨時可以看到白蟻以口液和泥造出一大座白蟻山,也有某些昆蟻以口液和泥滾成球體,用後雙腳推動運送。在非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人們或許可以學習到如何使用和泥燒磚及抺泥槳等技術來建屋,甚至當地也有傳說神造人,用不同顏色的泥土造成不同膚色的人種。所以人可以用泥造瓦器,與造物主用泥土造人相似。

在全年酷熱的日子裏,能從瓦缸喝飲一口透涼的清水實在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