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煲 Pressure Cooker 是家裡烹調美食省時和受歡迎的廚具。但有個市鎮以此為名, 何故?佳雅市曾被白人以「壓力煲」為名。佳雅市的氣候正是如此特殊,全年最高氣溫在三月中至六月雨季來臨前,它全年的氣溫比國內其他地區較常高出 4-5 度,人處身其中感到既浩熱至喘不過氣,從頭到身體內外受壓不適,有如活在壓力煲內。
浩熱緣由
佳雅市是位於西非內陸馬里國西邊一個邊境市,坐在塞內加爾河上游的兩岸,周圍方圓兩百公里都是平原。 地勢平旦,東邊有幾座小山脈。全國地域廣濶,分南北中三個地域,北部在沙漠的中心,中有半沙漠地帶,有著名的尼日爾河和塞內加爾兩條河的澆灌,牧養著千萬牲畜。南卻有茂密綠林的雨霖區。佳雅市位置正處於中部與南部地域的交界。
佳雅市浩熱有天然和人為等幾個原因。首先地理上是位於在沙漠區內的邊緣,太陽全年南北往來而造成季候轉換,從北部沙漠吹來的浩熱沙塵暴,南方吹來的朝濕氣候。全年氣候交替下,十月中和五月中是天氣轉換月份,有幾星期天氣浩熱和朝濕, 因此天氣變化最為名顯。此外,因氣候改變,樹林的生長減少並趨向萎縮。法國殖民政府曾在該市駐守,為當地旱熱和缺乏林木而大範模地種植樹木,情況曾有明顯改善。可惜獨立後殖民政府離去,植樹運動也停頓。當地人因貧窮而只依賴木材作燃料,砍伐樹木嚴重。樹少使地區不能留著雨水,太陽暴曬後,地土大量吸熱後在晚間散熱。再者,該市周圍十多公里範圍都被許多石層包圍著,據聞還有各色各樣奇異的寶石出土。然而,石層因太陽光暴曬後而吸熱,日落後晚間,石層散發的熱氣仍然籠罩一帶和佳雅市,形如焗爐般地散熱。天然地理的不利,加上人為的因素,使佳雅市的氣候浩熱加劇。
熱氣團團
佳雅市到了四、五月間,日間時間為全年最長,早晨的天空沒有一點雲霧煙霞,太陽一出地土和百物很快被烘熱起來,路面的泊油也軟化,特別是由下午二時至五時,大陽如從天上走近地面似的,那時氣溫是整天最高的,可達攝氏 46 度。
由於白天天氣浩熱,戶外工人總有飲用水樽水桶伴隨,他們選擇清早六、七時便開始工作,到了下午二時許便下班。學校和其他工作也在中午至四時間停止工作和上課,過後才繼續工作。遠行的人也選擇清早上路,出門駕車因氣溫影嚮車的機件,不利於行車,而於午間稍作休息。旅遊大巴行駛間也要把車尾的引擎封蓋打開。不但如此,因該市被熱氣團團圍起,地因乾旱和沒有草木,熱量帶來氣流出升,導致每天早上十時許便開始刮起大風,沙塵便隨風吹起,直透入室內,屋內傢俬和地板滿佈沙塵,需要時常清潔洗掃。暴熱也使牆壁烘熱起來,屋內溫度往往比戶外高出10度,令人頭腦不清醒,思想遲鈍,甚至頭渾腦膨和渾身無勁,在室內工作若沒有調空機來緩和,真是沒法留下工作。整天的陽光和地面及市效散熱的石層,便重重的包圍著該個市鎮,日落晚上仍然難以消散。
日子怎過?
在這樣的環境中,人人容易感到口喝,沒有胃口,身體的鹽隨流汗而大量失去,食物需要添加鹽份和辣椒以刺激食欲。市內的河流有一座貼近水面的古橋,許多人都帶牲畜來飲水和洗澡,成人小童也趁機會跳進河裡,人畜因而能夠享受清涼的快樂。
消暑飲品大受歡迎,風扇和調控機都被搶購一空。因電能供應有限,市內多處地區在中午至晚間因電壓不足,時有停電。自來水因水管受熱而變成熱水,需要預先用大水桶儲水待冷卻後才使用。全日最感暢快是多次沐浴和喝白開水。晚間,許多人都將被鋪睡席蚊帳等搬到戶外或至天台,享受一晚清涼的休息。
小城蓬生
法國殖民政府進入馬里後曾建都於佳雅市,但因天氣不利,建都不久便遷都至他處。這裡一個多世紀以來,成了沒有發展的條件而蕭條和與外隔離的地方。然而十多年前,政治改變緣故,該市開始成為人口增多和運輸活躍的城市,同時又因為有外國人到來居住工作而漸蓬勃起來。盡管如此,現今來佳雅市的遊客並不多,他們都只有選擇 11 月至 3 月中天氣溫和乾燥的月份來。
到了 4 月,外國工人因氣候和濕度高昇便暫離開避暑,而當地人因土生土長而適應力強,他們在烈日下皮膚和色澤絲亳無損,喝水解渴和出出汗,身體便感到多適暢,又適逢春耕季節,他們準備田務勞動的同時,也會期待六月的豪雨能為大地帶來清涼和潤澤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