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路亞」,這個字是以色列人所說的希伯來語的音譯,天主教聖經譯為「亞肋路亞」。H allelu 的意思是:讚美、頌揚,jah 是:耶和華,即上帝、神。英文多譯為 Praise ye Lord。聖經中有「詩篇」或「聖頌」,是古代以色列人在敬拜儀式中,常重複用的一句話,它不是一句口頭禪,隨便說說,而是每個人實實在在從心裡發出對上帝的頌讚,是敬畏中帶有神聖。歷代以來,有許多音樂家把「哈利路亞」譜成歌曲,最為眾人所熟識的,就是韓德爾的《哈利路亞》大合唱。
最近曾收到一本《聖樂選集》(10),由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部音樂編輯朱鸝寄來,其中介紹七首《哈利路亞》﹐四首出自西歐音樂家,三首是華人。《選集》第一首是韓德爾 (G eorge F. H andel, 1685-1759) 的《哈利路亞》﹐他是十八世紀德國作曲家,二十七歲那年,便移居英國,並入了英籍,後來搬到愛爾蘭的都柏林(D ublin) 。五十六歲那年春天,他著手寫「神曲」《彌賽亞》。「神曲」(oratoria) 是西歐十八世紀教會聖樂中所流行的一種曲體,內容取材自聖經裡一段史實或教義;oratoria 原意是演說或朗誦,以音樂的方式唱出,有宣敘(recit)、詠嘆(aria),有獨唱、二重唱和合唱等。
《彌賽亞》共分有三個部份,第一部:舊約預言的基督;第二部:降生受難的耶穌;第三部:被殺羔羊的得勝。全曲共有長短五十三個樂段。
據史家所傳,韓氏當年是「廢寢忘食,閉門創作」,前後花了三星期才完成。第二年 1742 年 ,就在都柏林首次公演共六場。1743 年 5 月 23 日在倫敦皇家戲院演出。是日,適逢英皇喬治二世蒞臨,當《哈利路亞》的歌詞唱到基督耶穌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時候,他以恭敬的心起立致敬,接著,全場聽眾看見他們的君主站立,大家也一齊站起來,直到唱完這首《哈利路亞》。此後,直到今天,凡是聆聽韓氏這首《哈利路亞》,絕大多數的會眾,都會自動地起立,表示對耶穌基督致敬意,並非對韓氏的「捧場」。
《聖歌選集》第二首《哈利路亞》是英國音樂家威廉. 博伊斯 (William Boyce, 1771-1779) 的作品。這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哈利路亞》,是沒有伴奏的四部合唱,俗稱 a cappella,曲式採用對位法的模仿式,前奏和曲終均以四部和聲把莊嚴敬虔的敬拜表達出來。a cappella 可譯為「純聲合唱」。從音樂史說來,是從單音音樂 (homophonic) 時代進到複音音樂(polyphonic) 的對位法,可說是「和聲法」的前身,十八世前後已相當流行。但是這首《哈利路亞》並不容易唱,雖然「全曲只有三分多鐘,但是音域要求甚大,如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域,都大至十一度。
博氏在當時是英國相當有聲望的前輩音樂家,曾經作了八首交響樂、奏鳴曲、室內樂和教會聖樂,可是都沒有被留存下來,主要原因是他在二十四歲那年,聽覺漸漸衰退,甚至完全失聰,三十多年來,終於把所有的工作減少並辭退,按當時看,一個殘廢者,最後只好被人忽略。不過,按近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家 Erik Routley (1917-1982) ,認為他與衛斯理復興運動的聖詩同樣重要,可惜他的聖詩我們沒有中譯。
《聖歌選集》第三首《哈利路亞》是貝多芬 (Ludwig von Beethoven, 1770-1827) 的神曲《基督在橄欖山》(Christ On Mount of Olives) 中的一段。1803 年貝氏三十三歲,首次在維也納公演,有第一和第二交響樂,和《基督在橄欖山》全是由他指揮演出。我們不知道他是否聽過韓德爾的《哈利路亞》沒有,比較起來,兩首各有千秋,韻味不同。韓氏的,令人感到雄壯偉大,好像眾馬奔騰;貝氏的,心胸懷著豪情萬丈,勇奪三軍。
《選集》第四首《哈利路亞》是意大利作曲家馬奇(C. Macci) 所寫,也是一首純聲合唱的曲體。若是你留意的話,最近十多年來,有些音樂團隊也流行唱起來,並且自稱在唱 a cappella,聽起來好像是 reading chorus,間中略帶伴奏作過門。嚴格說起來,意大利文 a cappella 是「在教堂裡」,所以旋律 的歌詞當以經文為主。這首 a cappella 是複音音樂時代的賦格(fuga) 曲,fuga 是拉丁文,原意是「追上去」,如同接力賽跑,一部追一部接力地唱,又因為是一首無伴奏的純聲合唱,每一部的音色要達到「溶合」(blend) 和「平衡」(balance) ,實在不簡單。全曲並不長,兩分鐘不到就可以唱完,可稱為小巧玲瓏,是「巴羅克」(Baroque) 時代的代表作。
《選集》第五首是梅廣文博士 的「哈利路亞」。梅氏是香港大埔浸信會會友,曾在美國德州福和(Fort Worth) 西南浸信會神學院深造,畢業後,得麥希真牧師的邀請,在新加坡神學院多年擔任聖樂系教授。現居香港。
第六首的《哈利路亞》比韓德爾的還要長,是汕頭教會後起之秀的青年作曲家黃彼思的作品之一。這一首,也是帶有民族風格,他自己曾經出版過六本《聖詩作品集》,頗值得向大家推薦。
《聖歌選集》最後一首,是上海教會的王煢(國:窮;粵:瓊) 所作,短短的,是一首複調性的純音四部合唱(polyphonic a cappella) 的《哈利路亞》,唱的人數可以不必多,但是要有相當水準才能勝任,因無伴奏,才能把每一部明朗的音色表達出來,讓會眾心裡的共鳴,也隨著歌聲向上帝發出讚美的。
歷年來,有很多音樂家將「哈利路亞」譜成歌曲,有各樣不同的形式,向上帝獻出深切的敬仰,其中以合唱居多。猶記得約在六十多年前在台北的一個周末晚上,假青年會舉行聖樂晚會,有陳維屏老牧師(凱歌堂牧師) 為講員,最後由筆者指揮張欽煌弟兄(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早期聖樂導師) 作的《哈利路亞》,全曲約有八、九分鐘,剛開始只唱了兩三句「哈利路亞」,忽然全場的電燈熄滅,大家一愣,好在二十多人的唱詩班竟能背譜,也幸虧司琴就是張弟兄自己,曲終人未散,在陳老牧師的祝福還未說完,燈又亮起來,會眾沒有鼓掌,大家只是同聲說「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若有人問我,從多年來所知道的許多《哈利路亞》,最欣賞哪一首?我即時可以告訢你,是莫扎特 (Wolfgang Mozart, 1756-1791) 的《哈利路亞》,是由女高音獨唱的那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