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河流經的地方使大地滋潤,為萬物帶來生機、動力和新希望。住在堤岸的人都被河邊境色吸引。筆者也住在這美境中,早晚在天台欣賞日出日落和河邊的景物。堤岸一旁早晚有工人和貨車往來運送河沙、牛群來飲水、婦女洗衣和煮食具、河邊和對開不遠的沙舌都有菜園。對岸建有環市走廊公路,金黃色的路燈整齊地懸掛,為河景夜色增添了柔雅色采。這個小鎮是坐落在塞內加爾河的兩岸,由一道白色鋼鐵的長橋貫通起來,因而取名為「銀白橋」。
橋的風采
這座橋並不像美國的「金門大橋」那樣宏偉,又沒有香港「青馬大橋」的嬌姿。她是一條平實不華的鋼鐵橋,橋身長約 200 米,由 12 條石屎柱承托,橋面離水面約 30 米,兩旁裝有縱橫交錯的鋼枝作旁護欄。橋闊度只容單線行車,除有摩托車行駛外,兩旁另設有行人或單車行走的小路,行人從橋上可以眺望河的景色。從遠看時,橋身挻直而穩固,橋身塗上白油,因而得名。日間橋面交通頻繁,有許多重型貨櫃車,從邊境取道此橋前往沿途各市和離此六百多里的首都。因此,這個邊境城市也漸發展為商貿的樞紐地,每天還有數以千計的車輛和萬計的電單車使用,在兩岸順暢來往。橋的兩端設有警崗來維持交通,檢控違例者,確保橋的安全運作。橋上還有其他交通工具出沒,如驢拖拉的木頭車,人力手推車。每日下午還有幾組人牽著牛隻過橋,帶往屠宰場,他們行動緩慢,多時在橋上造成交通阻塞。可見橋的使用者各式各樣,負荷也很大。
經濟催生品
銀白橋的歷史不久,由一個法國慈善組織資助,十多年前才落成。據聞 2000 年初,因鄰國政治長期不穩,該國政府要另尋貿易通道,決定開發由該鎮通往首都的陸路,貿易發展便伸延至該市。政治因素促成這座橋的興建,也帶來這市鎮發展機會。
橋下有橋
銀白橋的橋腳,還有一道古橋,外貌只有露上水面的橋石面,沒有旁護欄,也看不見橋腳。古橋雖己興建多年,但橋面仍很堅硬,橋面常被河水漫蓋,雨季更因水漲而浸在水中。十多年前新橋落成後,舊橋仍舊保留。每年大部份時間,市民都爭相到舊橋來作多樣洗濯工作,如洗車,洗馬匹和畜牲,洗衣和家具,打水。週末大熱天時,這舊橋更是大眾消暑的好去處,有人借此為游泳池,在熱浪迫人時,眾人都急不及待地跳進水去,享受一番浸清河的樂趣。
苦工的傑作
這道古橋的建築歷史悠久,據聞百多年前法國殖民政府進駐該市鎮時,為要整頓市容,他們強徵當地人作苦工,大量建屋、種植林木、和興建穚樑。古橋便是工人的血淚成果。此外,古橋至今雖逾百年,昔日原址的河水比今天的淺少,可是現今橋身常浸在水裡,皆因電廠和水霸於廿年前建成,流經該市的河水水位提高,加上每年雨季,河水經常高漲,淹沒橋面,據聞曾有車輛行經而被河水沖走。可見環境改變亦帶來橋的變遷。
新舊兩橋對當地人是如此親切,生活息息相關,它們也成了遊客愛好遊覽的地道標誌,和明信片的題材。然而,兩橋背後的歷史因時代變遷,人群流動,和市鎮生活忙碌而被遺忘。這方面有待當地政府早日為兩橋歷史設立文物紀念碑,使這兩段寶貴歷史得以保留,有如橋下不遠的大石穩立而不被河水沖去,能銘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