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異國情】謀生與理財

 

中國人自少在家父母教導下,培養出儲蓄的美德,管理錢財,學習未雨綢繆。筆者少時與家中兄弟們都有儲蓄習慣。父母為各人預備一個陶瓷造的「豬仔」錢箱。我們學習將一亳一角的零用錢放入箱內儲蓄起來。如是者,到年近歲晚要買玩具或節期禮物時,各人便將滿載錢幣的錢箱拿來,圍在一起,打破錢箱,大家都很驚喜和看誰的儲蓄最多。非洲人又如何理財呢?

家長包辦一切
乍魯是一戶遊牧民族和有過千牛羊的富戶。一天,他與他兩個兒子乘著用馬拉的木頭剛從四十公里外的市鎮回來,車上堆滿了幾袋糧食,有玉米、小米和一些蔬果,並有幾桶清水和用品。乍魯住在半荒的曠野,家內有三個妻子和十多子女。住苑幾間草枝搭成的草屋,還有草棚作成的亭子乘涼或接待訪客。妻子給他奉上用葫蘆殼盛載的水喝,他邊喝時心若有所得,又走到他屋苑邊旁的牛欄看看他的牛羊,心擬想在小米收割剛成,市場糧食最低價時,用了多頭牛羊買入了全年一家所需的糧餉,放在苑內幾個草製糧倉內。另外,他又回到房打開他床下的錢箱,仍有許多扎好的紙幣,把錢指數了幾回,便靜悄悄地將錢箱鎖好,便走出來,向他的妻兒們展示他買了的布料和食物。大家都感到很安慰滿足。乍魯因富戶廣為鄰知,常有偶遇窘境的友人登門造訪求助經援,乍魯也慷慨接待和援助。

像乍魯的理財模式是很普遍。家庭經濟來源都是落在家主肩上,包括錢財來源和管理,及決策權都是由家主話事。其他的人都言聽計從。一切需用都己預備好,各人也用不著為明天擔憂或要儲蓄等。家人要添置物品或衣服,都要有家主允若後才可行。然而,婦女也可從戶主取得金錢為資本,採購貨物作零售生意,或從事種植蔬果出售以賺取些金錢旁身,以防不時之需,或戶主遠遊時,可應急時之需。

外求至互助
除了有牛羊為經濟支柱或有親屬從歐洲匯款返家鄉的家庭外,本地人都會遇上家庭經濟危機而要向外求助。近年銀行也應政府要求,開設了借貸作生意之服務,但客戶要安時還款。慣於在家積存金錢的,因近年治安和入屋行劫增多,他們也多探用銀行服務。貧困的人,他們子女眾多,每天開支成困,父母只好派他們出外行乞來幫補家戶。

互助是非洲團體生活最特出的行動,特別是物質上的交流。在城市工作有穩定和可觀收入的,都為他遠親所注目和求助,如經濟借助,對在城市上學的親友子女加以協助,如食宿和學費等的援助。而且,他們在管理錢財上,因要回應隨時登門求助的親友,也顧不得手上的金錢而要借出去,所以時常抱怨錢不能留在身旁,有幾回,筆者的非洲工人也要求將他們的工資儲起,日後按時提取使用。

文化力量
非洲人過的是團體生活,個人不用為自己需要牽掛而作打算。除了近代城市化影嚮個人和團體的價值觀而漸偏向個人自力更生外,傳統文化上,非洲多般群族是家長制和共有制,彼此有緊密的聯系和依賴,都是同分享承擔。家中人丁多住在一起,甚至住在同一個圍苑內,其中選出一、兩位有財力和有精明決斷力的人作決定,如用錢作家內的開支,或對外的經費承擔,其他的人生活需要都由父母籌劃和決定的,從食物依著至特別需用,各人都不用粗心,大小的物品都由家長負責和供應,個人甚至小孩子也用不著儲蓄和理財。固此,當個人到外旅遊和往他鄉工作時,都感到很作難,因想到個人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旁無親人照應。故此,每到之地總要打探親族所在地區,以求達至親屬互助,能以謀生和錢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