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與音樂】崇拜更新

 

很快 2013 年將會結束,接著是 2014 年的開始。許多人與許多組織將利用這個機會來重新思考自己的使命和立定新的目標。有不少教會也會在新一年來希望進行「崇拜更新」。筆者每次聽到這個術語的使用,我會倍加重視。因為對於不同的人,這個詞可能意味著不同的事情。而且這也意味著用不同的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

不知道需要「崇拜更新」的原本理由是甚麼?是崇拜好「悶」?需要唱些「新」歌?會眾不投入、敬拜氣氛不好?每當用「更新」一詞,將會表達到一些「舊」的的東西不能正常地運作。

用詞需要精確

我們必須要小心,因為我們日常生活經常用的詞語可以形成我們對某個話題的看法。那麼,什麼是「舊」的,什麼被認為是「新」的?筆者認為用「新」和「舊」形容事情或歌曲的風格或種類是很不準確的。

讀者有沒有想到,其實很多人認為是新的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出版的【齊唱新歌】已經不是很新的了。一些我們熟悉的歌曲都是擁有悠久歷史的,例如「神是愛」(32 年,【齊唱新歌】第一集出版於 1982 年),「主信實無變」(29年,【齊唱新歌】第五集出版於1985年),「動力信望愛」(28年,【齊唱新歌】第六集出版於1986年)。自從 1982 年出版了【齊唱新歌】第一集以來,直至 1997 年的第十二集,共有 136 首原創現代詩歌。其中 136 首歌曲,有多少你還記得嗎?另外總部設在美國的「讚美之泉」也就是一個非常受歡迎敬拜歌曲來源。讚美之泉自 1995 年出版第一張敬拜讚美專輯【讓讚美飛揚】以來直到今天,也有 19 年的歷史。試問這些是「新」的或「舊」的歌曲?由此可見,用「新」和「舊」來成為選擇崇拜用的歌之標準是非常不智的。

另外,我們也有其他不精確的例子。這些例子有時不僅不精確,有時候他們甚至帶出完全錯誤的意義。例如叫那些協助事工的人為義務者(volunteer),在教堂前的地區為舞台(stage),詩班獻詩的事工為表演(perform),講道(preach a sermon)稱為演說(give a speech),奉獻(offering)稱為捐助(donation)。

也許你會問用不用那麼過分講究和挑剔呢?用詞語稀鬆草率可以顯出用詞語的人沒有深思有甚麼問題。用詞與用字上的精確有助我們了解真正的意義,正所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崇拜更新=程序更新?

崇拜的程序可否輕易的變更?從 A、B、C、D 的次序改變為 A、C、B、D 可以嗎?劉麗詩提醒我們:「地方教會的崇拜是要不斷的更新。但是,在變革中地方教會卻往往陷入困境:使崇拜的焦點由敬拜獨一真神轉為滿足人的情感舒發;將創造、拯救和掌管歷史的上主縮減為個人的主;並輕易地摒棄教會幾千年所積聚的崇拜寶藏。那麼,怎樣才能在變革中仍能保存崇拜的精義?」郭乃弘在「崇拜的更新」(香港基督徒學會,2000 年)一書中以打籃球來比喻教會的崇拜應如何進行變革:「持球人一隻腳可以隨意移動,但另一隻腳則不能﹙否則被判罰持球﹚。今天教會的崇拜,哪些可以改變,哪些不可呢?」

沒有對崇拜有關神學、聖經、歷史和文化方向的理解,輕易地變更可能是危險的。切忌讀一兩本書,只是一味的複製書籍提供的建議。坊間有很多書有不小值得懷疑的的想法。有很多問題我們需要問,「慎思明辯」是我們的責任。

例如時下十分流行的教會自然發展方案(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 , NCD)認為所有的教會增長都有八特徵,其中一為鼓舞人心的崇拜(inspiring worship service)。不同的人對這點可能意味著不同的事情,鼓舞也可以翻譯為啟發與振奮。究竟在崇拜中,鼓舞人心是否其目的?如果我們以鼓舞人心為目的,是否將崇拜的焦點由敬拜獨一真神轉為滿足人的情感舒發?

這個觀點是類似時下有很多言論,這些觀點都可圈可點。黃嘉慧訪問(2012 年 7 月 10 日) 「媒體綠洲」義務總監吉中鳴牧師。根據該報告吉牧師表示,「音樂是情緒,而敬拜事奉者就是情緒製造者(mood-maker),不應畏首畏尾,要把信徒帶到神的面前。」 他認為「敬拜不可缺少音樂及歌詞,而音樂就是情緒,『emotion,即情緒,處理得不好,氣氛一定悶』。音樂是橋樑,說話只是點綴,『音樂不是信息,而是令我們有動力向前』。」這篇文章中說了兩個主要問題:

1) 「敬拜事奉者就是情緒製造者?」那麼什麼是操控性和崇拜的領導之間的區別?操縱情感是否帶領敬拜的目標?

2) 「音樂不是信息?」我認為音樂承載信息,尤其是教會音樂。如果教會音樂不承載信息,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唱詩歌?

另外一例子:因為想給點數奉獻的人有更多的時間去點數奉獻,將聖餐放在講道之前。這轉換將神學和歷史意義放棄而只以方便起見。究竟奉獻、講道和聖餐的次序應該是 A、B、C 或 A、C、B 或 C、B、A?或其他次序?

結語

輕率變更崇拜程序的後果可以帶來神學偏差,神學偏差後果可以十分嚴重。身為領袖,你願意為會眾去學習「慎思明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