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福音書文本與目擊證人的口傳歷史
Richard Bauckham 在 2006 年名著 Jesus and the Eyewitness 中指出,新約四福音文本中提到很多名字,部份是公眾人物,他指出「名字是歷史學家研究古史的有價值資源,可惜新約學者們相對地少有應用。」他指出,在西元前 330 年到西元後 200 年,於記錄和石刻之中,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名字己被發現了三千多個,其名字特色與敘利亞 Diaspora 的猶太人有不同的形態。新約福音書文本與使徒行傳中的名字與巴勒斯坦一致,顯明作者是在巴勒斯坦地目擊事件,而不太可能是巴勒斯坦以外的人寫的。他認為這是「口傳歷史」(oral history),而非一般所謂的「口傳傳統」(oral tradition),前者是指歷史同代目擊者親見耳聞而傳出,其歷史性清晰,不久寫為文字記錄;後者是指事件中人物去世後的非同代口傳,其歷史性是模糊的。
由於 70AD 羅馬攻滅耶路撒冷與巴勒斯坦,故 70AD 之後,猶太人已亡國,被羅馬所統治,其名字開始有不同,特別是加上了希臘和拉丁的名字,以符合時代需要。到 135AD,由於猶太人再背叛,被羅馬再摧毀,大舉鎮壓與趕離巴勒斯坦。135AD 以後猶太人名字都全改變。四福音及新約聖經記載的名字,明確與 135AD 之前一致,不可能是第一世紀之後的人所著作,且與 70AD 前頗一致,故其寫作應為目擊證人年代所寫,具有高度歷史性。
此外,又有 Carsten Peter Thiede 寫 Eyewitness to Jesus 一書,先探討死海古卷的部份殘片,由之以鑒定牛津大學收藏的三塊《馬太福音》殘片,而確定其年代寫於 68AD 之前。
死海古卷的年代是歷史上最確定的,因為 68AD 羅馬軍打到其地昆蘭(Qumran),寫古卷的人匆匆收藏卷軸於罐中,放在洞裡而後離去,故其寫作期最後是 68AD。1972 年學者 Jose O' Callaghan 在古卷七號洞中發現殘片 7Q5,可能是《馬可福音》6:52-53 的一部份字母,其中有革尼撒勒(Gennesaret)一辭中間幾個字母,但因殘缺,不能証明,另外又有七段殘片,可能與新約相關。1996 年專家 Carsten Thiede 用電子顯微鏡查出殘缺部份中希臘文字母的墨蹟,果然是與《馬可福音》6:52-53一致,很大可能是福音書文本,作為死海古卷一部份,其年代必在 68AD.之前,最遲應為戰爭前的 66AD.,且應是更早動筆。並以其特有字形,及早期神性字刪去母音(vowel)的寫法,查證牛津大學收藏之《馬太福音》殘卷 Magdalen Papyrus,同是一致,故《馬太福音》與《馬可福音》都是 60-66AD. 左右寫成,為目擊證人年代寫成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