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未人被數點後,上帝分配他們不同的工作崗位:1.哥轄族負責的物件有約櫃、幔子、金香壇、金燈台、陳設餅桌、祭壇,還有聖所和至聖所內貴重的物件,由於亞倫屬哥轄族,故地位高於其他二族,乃派以搬運聖器之責。2.革順族負責的物件有聖所的簾子和幕幔,外院的帷子和門簾,這些都是較為輕軟的物件。3.米拉利族負責的物件是會幕外院的柱子和柱座,橛子、繩子並一切使用的器具。事無大小,都是「照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直到今日,在教會中每個肢體所需要服事眾人的恩賜,都是「聖靈(三位一體真神其中一位)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12:11)。(民數記第四章分派工人之二)
《民數記》第五、六章論及「棄舊成聖」,包括:1.團體的聖潔(5:1-10),將一切在禮儀上和衛生上不潔的,例如長大淋瘋、患漏症、沾死尸的趕出營外,防止細菌病症漫延。其中在道德上不潔,干犯上帝、得罪人的要認罪賠償並獻贖愆祭(7節)。2.家庭的聖潔(5:11-31),尤其是夫婦間的貞潔,上帝要夫妻彼此同心不可相猜疑,上帝要求人彼此相愛,更要家庭夫妻之間的相愛,若有猜疑要澄清,用疑恨的素祭(15節,用細麵不可加乳香和油),至於聖水(17節),解經家都同意是洗濯盆中的水加上塵土(成了咒詛的苦水)。以上方法只在「曠野時期」使用,是專為貞潔婦人申冤,有時上帝會在特殊情況下有特殊的措施。(民數記第五章夫婦貞潔)
「作拿細耳」是歸主為聖之意。當時有些人願意將一段時間歸主為聖,在這個期間內,基本有幾件事要實行:1.不可喝酒,因為酒代表俗世的快樂,他們既然願作拿細耳人,就不應與世為友。2.不可剃頭,有以此作分別為聖的記號,也有願為主受辱(當時長髮是羞辱)之意。3.不可挨近死屍,他們雖然不是利未人和祭司,但在作拿細耳人期間,對他們聖潔的要求是相同的,因為一個分別為聖的人,不可由於沾污自己而攔阻他親近上帝。萬一在此期間犯了錯,上帝給他一個「剃頭、獻祭」回轉之法,再另定日子重新作拿細耳人。事實上,慈愛的天父早已為世人預備了「悔改認罪回轉」的出路,乃是主耶穌十字架上的救贖。(民數記第六章拿細耳人)
民數記第七章是本卷最長的一章(共89節),也是全本《聖經》第二長的一章(詩篇119篇最長,共176節),但是內容卻非常簡單,乃將族長奉獻不厭其詳的一再記述,看見神對人的重視,同時也不忽視人對神的奉獻。族長分配之法:革順-2車,4牛;米拉利-4車,8牛;哥轄-0車,0牛(抬聖物不用車和牛)。注意:「耶和華對摩西說:眾首領為行奉獻壇的禮,要每天一個首領來獻供物」(11節)及「摩西進會幕要與耶和華說話的時候,聽見法櫃的施恩座以上,二基璐啪中間,有與他說話的聲音,就是耶和華與他說話」(89節)(民數記第七章族長獻禮)
《民數記》第八章記載利未人如何奉獻自己,如何分別自己獻給上帝。在此之前亞倫與祭司也有隆重獻己之禮,如今利未人共有六禮:1.彈除罪水(water of sin)。2.用剃頭刀刮全身。3.洗衣服。4.被按手在頭上。5.作搖祭。6.獻贖罪祭和獻燔祭。奉獻的程式和意義,表明人獻給上帝要除去舊人的生活,在上帝面前潔淨更新,然之後將自己作活祭獻給上帝。同時,從25歲起可到會幕辦事(23-26節);但要點數計算,卻由30歲起(比對4章3節),這正是人生的黃金時間。(民數記第八章獻利未人)
《民數記》第九章記出埃及後第二次過逾越節,卻發生特別的事件,摩西立即向耶和華上帝尋求處理之法(6-14節)。這事給我們的教訓是:1.無論大小事不要自作主張,要求問上帝。2.舊約時代雖在律法之下但上帝仍有慈愛,不是死守律法,仍有例外(此處改在二月十四日守逾越節,在希西家作王時,也曾因為潔淨的祭司不夠,而改在二月十四日守逾越節)。3.當日這幾個人因私人的事不能守逾越節,但由於他們有心要守,上帝就不輕忽他們,給予機會。上帝不輕易丟棄人,也不要我們放棄當盡的責任。4.上帝不要以色列人逃避守逾越節(13節)。其後上帝以雲彩(雲柱、火柱)作為引導和光照的訊號,象徵今日聖靈給我們的提醒。(民數記第九章遵行神旨)
當時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二年二月二十日,在此之前倉卒地逃離埃及,在曠野常發怨言或情有可原,但從今日起已有了組織、有法規,若如再發怨言上帝就開始管教了。從(申1:2、3)看見一個事實,只須十一天的路程,卻因為他們發怨言,在上帝管教之下用了四十年時間,以致出埃及的第一代都死在曠野,不得進入迦南。當時出發的陣型是:(獅)猶大、以薩迦、西布倫、(革順:抬幕幔、罩棚)、(米拉利:抬幕板、閂、柱)。(人)流便、西緬、迦得。(牛)(哥轄:抬聖物)、以法蓮、瑪拿西、便雅憫。(鷹)但、亞設、拿弗他利。至於熟悉曠野的何巴(29-32節)何時加入?有興趣請看(士1:16、4:11)(撒上15:6)。(民數記第十章出發起行)
一踏上曠野之路,百姓就顯出他們的軟弱:1.在他備拉因道路崎嶇發怨言,上帝立即用火懲罰。2.在基博羅哈他瓦受「閑雜人」(一起逃出埃的非以色列人)影響,要求肉食再發怨言,此時摩西深感擔子太重乃向上帝哀求,他的表達正如常人:他自怨自艾(11-12節)、悲觀厭世(15節)、自認能力有限(14節)、且因悲觀而失信心(22節)。上帝就興起七十個長老與他同工(24節)。記著:上帝永遠不要求我們「獨力支撐」,在教會裡的事工,必須要有一班上帝選召的領袖同工,才合乎祂的心意。當時上帝也懲罰了百姓(19,20、31-33節),「有時祂不答應我們所求乃是恩典」(詩106:13-15)。而(26-30節)是上帝的靈顯現的插段。(民數記第十一章百姓軟弱)
可能西坡拉已去世,摩西再娶古實女子為妻(1節),上帝只禁止以色列人娶迦南七族女子(出34:5、16;申7:1-3),何況西坡拉也是外族(米甸)人,這次米利暗和亞倫以領袖之身份卻因嫉妒(注意2節)而借題發揮,摩西備受讚賞(3節),「謙和」確實是消除一切誤會紛爭的不二法門。「......我的僕人摩西不是這樣,他是在我全家盡忠的,我要與他面對面說話,......」(7、8節)這是忠心於耶和華上帝僕人的賞賜,何等令人羨慕!同時由於米利暗是主謀,上帝乃以大痲瘋懲罰她,摩西立即替她代求。當屬主的人犯罪,祂就立即遠離他們(10節,「雲彩從會幕上挪開了」),直到事件告一段落,上帝才再帶領他們(15節)。(民數記第十二章領袖軟弱)
以色列人經歷了艱苦的曠野生涯,正要進入迦南美地,上帝命令他們先派人進去探其實情,每支各派一人(1-2節),本來也是他們自己的意願(申1:22)。誰知得到兩個完全相反的報告:一是迦勒信心的報告:「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30節)另一是不信者的報告:「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32、33節),這個不單止是「沒有信心的報告」,更加是「不信」的報告。他們有這種看法,乃是「不信」耶和華上帝的能力,不信祂的慈愛和信實,可以說是「單靠自己,目中無神」,我們面對環境轉變時,是否完全信靠順服?(民數記第十三章窺探迦南之一)
以色列人不但心中不信靠上帝,並且大吵大鬧、大發怨言,雖然看見祂的榮耀和在埃及與曠野所行的神跡,卻仍然試探耶和華上帝十次(發十次怨言),不聽祂的話,這十次是:1. 在紅海邊(出14:10-14)。2.在瑪拉(苦水)(出15:23-25)。3.汎的曠野(怨無肉食)(16:1-3)。4.與嗎哪有關(出16:20)。5.與上一事相同(出16:27)。6.在利非訂(出17:1-7)。7.在西乃山(拜金牛(出32:1-10)。8.他備拉(民11:1-3)。9.基博羅哈他瓦(民11:31-35)。10.今次窺探迦南報惡訊。其後,上帝乃重罰他們(v.34),要他們再用四十年去操練倚靠信賴上帝的心,也給後人一個警戒。(民數記第十四章窺探迦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