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異國情】人情與事理

 

「有關係就無關係,無關係就有關係。」是中國近年流行民間的順口溜,意思是人彼此間若有良好的關係,辦起事來就路路通(有關係就是「無問題」)。但人彼此間若沒有良好關係時,就會受別人留難,事事受阻礙(無關係就是「有問題」)。可見人情關係對事情成敗的影嚮力實在不容忽視。這景況無論在亞洲、中亞、中東、至非洲等重視人際關係的族群中也同樣適用。

進人群,講關係

到非洲的訪客,通常是遊客,商人和有職務在身的人。他們在異地作短暫逗留,出入活動都只為旅遊觀光,完成職務或獲取利益後便要告別。他們無需關心當地事物,更不必花時間在社交或與他人建立長久友情。然而,從事民生關懷或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仕,為要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就要進入他們的族群,努力建立關係,在彼此了解互信的基礎下,才能衷誠合作。筆者雖然在非洲生活多年,跟當地人有過不少合作經驗,然而仍每因忽略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以致踫了不少釘子。

關係當前,忍讓為策

有一次,筆者在當地與屋主議好租約,租用一間房子作社區服務。但因房子破爛需要修葺,便與屋主協議,願意墊支維修費用,幫助他維修房子,至於還款則在未來租金內扣除。屋主有一位當泥水匠的姪兒名叫亞偉,被屋主推薦來承辦有關維修工程。筆者以為這也不壞,既可讓屋主親人賺點外快,又可建立友情,便一口答允。與亞偉商討了工程細則、完工限期、簽約交訂金,並由筆者準備好建築材料後,亞偉翌日便動工了。起初一兩週,亞偉很勤力,筆者隔兩天便到工場視察,工程進展順利,我也大為放心。可是後來工程遇上各種障礙而受阻,以致進展緩慢,亞偉又因想節省開支而沒有雇用助手,只偶爾雇用自己家人幫忙。

眼見工程限期已過,工頭已支取了大半工資,及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已漸露疲態,所以工程便一延再拖。筆者在心急如焚之下,便向屋主投訴並建議找他另一位姪兒(亞偉的長兄,也是水泥匠)來接替亞偉。起初,亞偉長兄曾到來視察,對工作作了一番建議和答允協助;然而,筆者等了兩天,又致電予他,他只是支吾以對,始終沒有出現。筆者見事情發展至此,自己又有要事必須遠行,無奈地接受這個局面,幸得一位同事答允處理這個「殘局」,及後工程終於得以完成。

筆者深感這為一宗「所托非人」的憾事,實在令人氣憤。回憶當日發現工程進展形勢逆轉時,心裡因利益所及而著急,要想退局嗎?卻又騎虎難下,進退兩難。若是送官查辦或與之爭辯,又可能會因失控而鬧至不愉快,實屬不智,而且會破壞日後建立關係的機會;唯有選擇忍讓,力保關係,卻意外地成為這次文化體驗的台前人物。

人情事理,孰輕孰重

在人情與事理間衡量輕重取捨,非洲人與外國人有絕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反應。再看當地的屋主和他兩位姪兒在期間的態度和反應,他們雖沒有逃避責任和否認出錯。然而,在利害當前和親屬關係間的權衡時,兄弟友情仍屬優先考慮,為了顧全大局,長兄選擇回避,讓當事人即那弟弟學習如何繼續面對這個不完善的局面。反之,許多外國人(根據筆者過往的經驗),當遇上衝突時,通常會馬上與你辯論,往往會使大家出現緊張的關係及氣憤的情緒。這是因為他們在發展國家中成長,在講求公平和責任的社會文化薰陶下,一般都著重理性分析,看重「對與錯」多於重情,即「別人若做得對或有義於己便接納,不義犯錯和失信背約的便要拒絕或追究」,所以在外國成長的人是很輕易與相識多年之朋友反目成仇,割席絕交或疏遠。

人情和事理間的選擇,往往因應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有不同尺度的表達和強調,各有其優劣。然而,在非洲普遍族群都擁有廣大的人倫關係網,重視人情之餘,又能和諧共處,在彼此照顧下抵抗了不少生活上的困難逆境,這都是基於他們重視人際關係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