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聖經真理的重尋(8)

 

百姓拜金牛的惡果,讓摩西深感他們不配領受上帝的律例典章,乃憤而將法板摔碎,同時又嚴厲地懲罰他們,而其中利未人不同意拜金牛的做法,並大義滅親地殺了參拜的三千人(32:28)。而在耶和華上帝發烈怒之時,摩西四次為百姓代求:第一次是「求神息怒」(32:10-12)。第二次是「求神赦免」(32:32-35),此次上帝答允有使者引領他們。第三次是「求神親自領路」(33:7-16),其實,假如我們不認識上帝的話,祂領路與否根本沒有分別,我們若與上帝有關係,沒有祂領路就是「惡訊」。第四次是摩西為自己求(33:17-23),「金牛犢事件」,使身為領袖的摩西有極重的負擔,以致急於要親自見耶和華上帝的面。(出埃及記第卅三章摩西代求)

摩西將上帝所造兩塊法板摔碎,今次再造的是上帝吩咐摩西用石鑿出,由祂寫上字。同時耶和華上帝宣告:祂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又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但卻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我們永遠要記得:上帝是慈愛的父,也是逢罪必討的公義的神。最後「摩西在耶和華那裡四十晝夜」(28節),當時他不吃不喝,只在意於與耶和華上帝立約的十條誡命。當摩西發現自己因見了上帝的面後竟帶著發光的面皮見以色列民之時,立即用帕子蒙臉,其目的在於「不讓百姓只留意他的臉而輕看律法」。這樣做給了我們提醒:不要因為人的因素去妨礙耶和華上帝命令的頒佈和施行。(出埃及記第卅四章復造法版)

由本章到40:38(本卷結束),是記述摩西帶著以色列民執行上帝在25至31章所頒佈與造會幕有關的訓示。大半都是逐字逐句的複述,只不過把動詞從未來式改為過去式。這一章再提到百姓當怎樣向耶和華上帝奉獻禮物:首先,他們向耶和華上帝奉獻要甘心樂意(4、21節),事實上一切原來是祂所賜的「凡樂意獻的,可以拿耶和華的禮物來」(5節),「凡心裡受感和甘心樂意的,都拿耶和華的禮物來」(21節)。今日我們向上帝所作的奉獻,何嘗不是從祂的豐厚賜予中,表達我們小小愛祂的心意,故此也當甘心樂意地獻上。同時,這章也提到了我們也當將自己的恩賜獻給上帝和祂的教會(聖所)(10、25、26、30-35節)。(出埃及記第卅五章奉獻禮物)

因為會幕中的事事物物都與預表主耶穌有關,現在談論一下《聖經》中的預表問題。上帝經常藉著祂的僕人講述「預傳」的真理,同時也藉著一切人、事、物、職事表達祂的心意,這些含有真理的人、事、物、職事,就稱為預表。其實預表是修辭學中的一種隱喻。1.預表的性質:a. 預表是預言的一類,正所謂「預言以言表之,預表以物表之」。b.預表是部分的啟示,我們可以從《新約》反觀《舊約》,有些人、事、物、職事,是舊約時代所看不到的,到了新約時代就逐一表明,故有《舊約》是《新約》的影兒之說(來10:1)。(出埃及記第卅六章預表精義之一)

預表又稱為對表(anti-type),或對範,又分前表、後表。例如:逾越節羔羊(前表)→預表出→耶穌基督流血贖罪(對表)。真的預表有兩個條件:1.是上帝設計的。2.一定要有《新約》的引用或引証,例如:「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10:4b)。有人以「約瑟」預表「主耶穌」,這是假的預表,因為那只是「類表」。預表的分類:1.人物:亞當→主耶穌(但非每一處)。2.制度:大祭司→獻祭的事。3.事件:天降嗎哪→主耶穌是生命的糧。4.行動:約拿在大魚腹中三日→主耶穌在地裡三天。

要切記:

1. 預表必須要有《新約聖經》的支援。

2.不是每一事必定預表一事。

3. 不可作為基督教教義。

4.「靈訓」與「預表」不可混淆。(出埃及記第卅七章預表精義之二)。與預表很接近的是「象徵」,象徵也是修辭方式之一,用暗喻代表事物,如:符號、表記(sign)、動作。象徵不受時間限制,例如「七」象徵「完全」,象徵可藉言語或動作表達(在《以西結書》中甚多),亞迦布用保羅的腰帶捆綁自己象徵保羅將被囚(徒21:11)。

象徵的分類:

1. 數目字(猶太人用):「一」,合一、獨一無二。「二」,合作、見証。「三」,三位一體、屬神的數目。「四」,屬地、屬世界(地有四方)。「五」,恩典的數目,神賜五指、五官。「六」,撒但的數目、人的數目。「七」,屬神的完全數目。「八」,更新、再造(第8天行割禮)。「九」,審判,天使。「十」,屬地的完全數目。「十二」,屬天最後的完全。「四十」,試煉(洪水40日,摩西40日,主受試探40日)。(出埃及記第卅八章預表精義之三)

2. 名字方面:雅各、猶大→猶大。以法蓮→以色列。所多瑪、俄摩拉→罪惡之城。巴比倫→末日的世界。

3. 顏色方面:藍色→屬天。綠色→生長。白色→聖潔、純潔。金色→榮耀、尊貴。紫色→君王。

4. 材料方面:銅→審判(銅蛇→基督,民21:4-9);銀→救贖、贖價;細麻→義行。5.其他:割禮→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浸禮→與主聯合;雲彩→上帝同在;油→聖靈;酒→喜樂......等等。應用時注意:一、要根據上下文(上下文可以作出最好的解釋)。二、通常「象徵的本身性質」是一個好的解釋。三、必須要與《聖經》一貫真理沒有衝突。(出埃及記第卅九章預表精義之四)

會幕完成了,在正月初一日(40:2、17)一天之內被立起。摩西遵照上帝所吩咐的行事(16,19,21,23,25,27,29,32等節),在合上帝心意的情況下,榮光充滿會幕。事實上,會幕聖殿都是象徵上帝的居所,最後實現在榮耀的主耶穌基督身上(約1:14),而在(約2:19-22)是指主耶穌復活身體。同時,教會亦實現會幕真理的一部分,因為教會是主耶穌的身體。即舊約的「聖殿」實現在新約的「教會」中。最後,到了將來,會幕(新約的教會)實現在新耶路撒冷、新天新地中,故此,會幕、聖殿、教會,都是將來新天新地的縮影(啟21:3),而天上的真會幕是上帝永遠與人同在的實體。(出埃及記第四十章立起帳幕)

(三)利未記的聖潔的事奉

人類向耶和華上帝獻祭,自亞當的兒子該隱、亞伯已開始。整個獻祭制度卻在會幕建立之後確立,上帝要以色列國成為祭司的國度,要他們親近上帝,事奉祂,耶和華上帝於是將獻祭的制度整理,詳列並頒布獻祭的細則,好叫以色列民在上帝面前得蒙祂的悅納和祝福,獻祭就成了會幕儀式的中心。

五祭之一的燔祭,祭牲必須獻公的(公牛、公山羊、公綿羊),無殘疾的馴良家畜,甘心的全隻獻上,沒有能力的可獻班鳩、雛鴿。獻祭程式要灑血、洗淨並全燒在壇上,獻祭時間從晚上到天亮(6:8-9)。(利未記第一章、六章8-13節五祭之一)獻祭的意義,乃在耶和華上帝所指定獻祭的條例中,看見人到上帝面前必須解決罪的問題,並照祂的心願和方法將祭物獻上,同時,人到上帝面前必須經過中保,為人辦理屬上帝的事。《舊約》的祭禮都是基督的影兒,實體是主耶穌,祂的降生就是獻上祭物(來10:1-10),祂又是那真帳幕的大祭司(10:12)。

五祭之二的素祭,燔祭著重主耶穌甘心流血無保留獻上,素祭著重主耶穌在世上品德無瑕疵,討上帝喜悅。素祭用細麵加油加乳香後,拿一把放在壇上,不可用酵或蜜,但不可缺鹽(13節)作調和之用。(利未記第二章、六章14-23節五祭之二)獻祭的目的有二:一、除罪(expia-tion),目的使人得與上帝親近,是必須流血的(贖罪祭,贖愆祭)。二、有奉獻的含意(consecration),目的在於得蒙上帝悅納(包括燔祭、素祭、平安祭)。

五祭之三的平安祭,代表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流的血,在上帝和人中間成就了和平,使人得以與祂相交,得享上帝的愛和祂所賜的平安(羅5:10,11)。獻平安祭的祭物可用公母牛羊,但不可獻鳥。1.脂油腰子燒在壇上,2.胸和腿歸祭司,3.祭肉歸獻祭者(神人共用)。平安祭目的:一是為感恩而獻(7:12),與細麵的餅獻上,肉要當日吃,二是為還願和甘心而獻,可留到第二天吃,但不可留到第三天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