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個大災的目的:
1.對付埃及的神:埃及是多神主義的國家,河神、太陽神、甚至青蛙、蟲......都拜,上帝要他們知道這些不是神。2.對付埃及的宗教人物:証明他們在宗教和政治上受敬重的術士、祭司都是無能的。3.對付法老本身:他不但相信多神,也以自己為神,乃專制統治百姓,並藐視耶和華上帝,這十個大災使他自知無能,要求摩西、亞倫的真神(8:9、10;10:7;12:33)。4.教導以色列百姓:上帝以降這十個大災作「視覺教材」,表示外邦神的無能及耶和華上帝的全能,祂可以使他們免受災害並出埃及。5.使耶和華上帝的名在外邦中顯為大(書2:9-12;撒上4:7-9,6:5、6)。(出埃及記第九章十個大災之二)
第一災(水變血)在頭一年九、十月尼羅河水漲時發生,第十災則在第二年三月下旬(定逾越節)結束。先略論前九個災:1. 水變血之災:埃及以尼羅河為河神,將嬰兒拋入供奉。2.蛙災:他們有蛙頭人身女神,又不敢殺青蛙。3.虱災:上帝使塵土變成他們最討厭的虱,術士卻做不到(不能創造生命)。4.蠅災:由此災起,上帝將自己百姓分別出來。5.畜疫之災:開始對付物質錢財損害。6.瘡災:使法老身受痛苦,連術士也站不住。7.雹災:人、畜、農作物都受害。8.蝗災:蝗是埃及的蟲神,卻吃盡上一災所留下的。9:黑暗之災:使他們停止一切活動,也使精神受虧損。自此災後法老竟用高壓手段驅逐摩西(10:28、29)。(出埃及記第十章十個大災之三)
上帝吩咐摩西發出最後警告,而以色列則表現出完全順服(11:7)。定逾越節之時,原在七月(亞筆月13:4,34:18,申16:1),但根據聖曆(宗教曆)是在一月(12:1),上帝以之作為他們與羔羊發生關係而得贖之始。逾越節的羔羊(預表耶穌基督,約1:29),是上帝所設立的、獨一的、強壯的、無殘疾的、是被殺流血(12:3-9)且有功效的(12:7)。而逾越節的筵席包括了:1.整隻(約19:36)火烤的羔羊(發出香氣),不留到早晨(約19:31-33);2.無酵餅(參林前5:6-8);3.苦菜(紀念在埃及所受的苦)。要受割禮的人在屋子裡(12:46、47)腰束帶、腳穿鞋(警醒)、手拿杖(客旅記號)並趕緊地吃(隨時出發)。(出埃及記十一:1至十二:28定逾越節)
逾越節使以色列人昂然離開被奴役之地,對埃及人卻是審判(12:29、30),上帝子民取了欠薪(12:35),也作建會幕之需要。以色列民出埃及之後所走的全程是:蘭塞→疏割→以倘→比哈希錄→過紅海→瑪拉→以琳→汎的曠野→利非訂→西乃。(13:18)繞道而行原因:1.體恤選民的軟弱:非利士人兇猛,選民遇上戰爭必後悔、回頭。2.上帝要裝備選民:要他們先到西乃山(神的山)與祂立約、領受律例典章後再入迦南。3.訓練選民(申8:2、3)。(13:21、22)雲柱和火柱:是標記,兩者相同。功用在於領路(出13:21、22)、掩護(出14:20)、遮蓋(詩105:39)及作行止訊號(民9:17、18)。今日上帝也藉聖靈引領我們。(出埃及記十二:29至十三:22第十大災)
從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的過程中,看見各方面不同的反應:法老雖然經過十災,連長子也失去了,卻仍是心有不甘(5節),親自領軍想追回已作過他們四百年奴隸的以色列人。百姓面對此可能使他們更悽慘的境況,立即向摩西發怨言(10-12節)。相對言之,摩西卻是信心十足的表示:「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13-14節)當我們深感大敵當前之時,有否這種不被動搖的信心?
當我們完全倚靠上帝的時候,祂果然就施行大能,用意料不到的神蹟保護並引領祂的兒女,紅海被分開,使選民得救而法老軍隊被淹沒,是一個在歷史上眾人津津樂道且家傳戶曉顯出上帝大能的史實。(出埃及記第十四章紅海神蹟)
過了紅海,摩西有感於耶和華上帝的恩典,乃向祂發出讚美。此歌特色是:「不見一人,只見上主」,全詩充滿讚美耶和華的話,沒有摩西自己的存在。內容:讚美耶和華的名(1-3節);讚美耶和華的得勝(4-10節);讚美耶和華的榮美(11-13節);讚美耶和華的威嚴(14-16節);讚美耶和華的信實(17、1節,憑信心讚美耶和華)。同時,(15:22至18:27)是往西乃的行程,百姓開始過曠野的生涯,山路崎嶇,且多屬石灰岩,尤其在烈日當空之下,情緒低落,約三日見有水卻是苦水。上帝將之變成甜水,又領他們到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樹的以琳。上帝的恩典是豐盛的,在我們一生的靈程中,一次又一次,帶領祂的兒女,經過瑪拉苦水後又到以琳,這是祂給我們的試驗(2節)。(出埃及記第十五章摩西之歌)
以色列民為飲水發怨言後,又再為食肉發怨言(3節,應該提出要求就可以了),上帝先後降下鵪鶉(不是候鳥遷徙,而是神蹟)和天糧,即嗎哪(名意「這是什麼?」),此非世上自然產品,乃是這位造物主在特別時期(以色列民在未入迦南之前吃足四十年,35節),為特殊目的為自己百姓所預備的。記載:上帝給我們的預備總是豐豐足足的。除此之外,收拾嗎哪的日子,到第六日要收雙倍,第七日要休息一天守安息日(22、23節),可見未頒十誡之前,已需守安息日。同時,嗎哪乃預表主耶穌是生命之糧(約6:31-35,48-51),當日貯一俄梅珥嗎哪留到世世代代(32節)已經無蹟可尋,但主耶穌是我們生命的糧卻已成就。(出埃及記第十六章天降嗎哪)
以色列民在利非訂再次為沒有水喝與摩西爭鬧,上帝既然用大能的手帶領他們出埃及,真的是那麼無能嗎?只因為他們不信上帝且在試探耶和華上帝,那地因此名叫瑪撒(7節)。在我們一生跟隨主的路上,是否經常試探主的信實,看看祂是否可靠?小心啊!
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後第一場戰爭的敵人,竟然是雅各哥哥以掃的後裔(創36:15、16),約書亞(名意「耶和華是我的救主」)之名在此首次出現,他是入迦南後以色列人的領袖。他們戰勝亞瑪力人的方法是:1.山上的禱告(隱密處的禱告)。2.手拿著上帝的杖。3.終日的禱告(付代價的禱告)。4.禁食的禱告(手放下則無效)。5.互助的禱告(互助的行動)。(出埃及記十七:1至十八:27在利非訂)
在未進入西乃曠野(以色列民事奉的生活)之前,摩西的忠心早已看在他岳父葉忒羅眼中(18:13、14),為使摩西的工作更有效,於是給他獻上分工合作之計,摩西也樂於接納,葉忒羅也就功成身退了(18:24-27)。以色列民出埃及剛滿三個月的那一天,耶和華上帝就與摩西立「西乃山之約」(摩西之約),內容是:「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這些話你要告訴以色列人。」(5、6節)跟著上帝在密雲中(9節)、在聖潔中(10-15節)、在威嚴中(18-20節)並藉中保(摩西)向百姓顯現。(出埃及記第十九章西乃曠野)
基督徒與十誡:第一誡(3節):不但不敬拜別的神,還須專一敬拜上帝(太6:24)。第二誡(節4-6):不但不雕刻偶像,並用誠實的心拜上帝(約4:24)。第三誡(節):主要是不可用上帝的名發誓。第四誡(8-11節):我們為了愛主的緣故,在主日要專一親近上帝(來4:9、10)。第五誡(12節):「孝敬」包括在言談、心思、禮貌、物質上表達出對父母的尊敬。第六誡(13節):不但不殺人,更要愛惜自己和別人的生命。第七誡(14節):包括在思想上的清潔。第八誡(15節):包括不可偷取上帝的榮耀,不可偷取時間(替人工作要負責)。第九誡(16節):說話要造就人。第十誡(節17):總意是「不可貪心」。(出埃及記第二十章十條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