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在十六世紀的改革運動,不單衝擊羅馬天主教的基本教義及教庭的權威,同時亦釋放平信徒對認識上帝的渠道,教庭和聖職人仕不能再壟斷信徒與上帝的交往。對上帝的認識很多時就取決於個人的屬靈經驗及其處身的社會文化處境。這也是十七、十八世紀不同宗派湧現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宗教自由更賦與現代人新的空間去思索上帝是誰,祂與我何干。工業革命和考古、天文、生物科學的發達,更使人質疑上帝的存在和聖經的合理性,人似乎可以用理性和科學代替上帝。懷疑主義在十九世紀到達顛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算是宣稱「上帝己死」的哲學家尼釆(Freidrich Nietzhe) 和相信「人塑造神」理論的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在尼釆那首「瘋人」的詩裡,描述一個瘋子,提著一個燈籠在白日裡,走到鬧市,大聲呼喊: 「上帝在那裡?」市集中的人多是不信神的,所以都嗤笑這位瘋子: 「上帝像小孩子迷了途!」,「不,上帝是躲避我們」, 「上帝莫非移民別處......」。最後,這位瘋子走入人群,高聲大叫: 「上帝在那裡,我告訴你,我們已將上帝殺死-你和我!我們都是劊子手......,你有沒有聽見正在埋葬上帝的聲音?......上帝已經死了!」這位瘋子最後闖進幾所教堂,不其然聽到信徒獻唱「上主賜你安息」的聖詩,瘋子明白了,原來上帝被埋在教堂的墳墓裡。
尼釆當然知道上帝不是已死,在他這首「瘋人」的詩裡,他想表達現代人一個強烈的訊息,上帝對他們而言,已無關痛癢。人的起居作息,都沒有醒覺上帝的臨在。正如詩中描述在鬧市的人群,他們對「瘋子」找尋上帝的吶喊,充耳不聞,有些更嗤之以鼻,換句話說,尼釆認為現代人已不需要上帝,更不需要問上帝是誰。
從護教角度看,尼釆的「上帝己死」,當然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上帝不但不死,相反,在世界每個角落,祂的名都大大的被傳揚開去,基督教成為現今最多信眾的宗教,是尼釆始料不及的。
同時期的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則認為上帝是由人塑造出來的。佛洛依德根據他的心理分析學, 相信人在孩童時所經歷的無助和渴望父親的保護,成為人渴望塑造一位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終身作他們作保護。佛洛依德的限制,就是他未能超越心理分析,發現人是有靈性的個體,人對「神」的渴慕,是超越小孩渴望父親的保護,是人渴望回歸靈性的本源,連於這位生命之神。
我們雖然不會接受尼釆所謂「上帝已死」的論據,但基督徒的生命又是否呈現上帝是一位又真又活的上帝?一星期七天,我們有多少時間是經驗一個「活的上帝」?「勤奮」的基督徒每星期天返教堂敬拜,星期六團契,甚至星期三祈禱會;「虔誠」的信徒或會每晚還有私禱。就算所有的「宗教活動」都使我們經驗神的臨在,這畢竟只佔信徒生活的極少部份而己。
撫心自問,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在憂慮、自憐、埋怨、爭競、偏情和作白日夢裡?當我們的起居作息:工作、學習、家務、社交活動等,都與上帝無關痛癢的時侯,我們和尼采詩中描述鬧市中那群無神論者又有甚麼分別呢?若果我們以為只有透過那些「虔誠」的宗教活動才找到上帝, 我們是不是又將上帝埋葬在教堂地下的墳墓裡呢?
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亦提醒信徒,在心靈深處,人的恐懼及自我中心會驅使我們塑造一個迎合自己需要的上帝。舊約出埃及記以色列人造金牛犢是明顥的例子,對著金牛犢,亞倫說: 「以色列阿,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出 32:4 )以色列人造金牛犢不是他們離開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他們不過在危難的時侯,用他們的意念為上帝定型,希望跟隨一位他們眼睛看得見、手能觸模的「神」解救他們。我們要反思,我們心裡的神究竟是誰?是有求必應的?是疾惡如仇的?是慈父?是萬軍的元帥?是隨時的幫助?是好牧人?是情人?是貧窮人的朋友?是十架上受苦的耶穌?是復活榮耀的基督?還是生命之神呢?
聖經中描述無數聖賢、先知、甚至市井之徒與神的相遇,從而引伸對神形象和屬性的描繪。舊約以色列人的神是那位領他們出埃及的神,雅歌書中的神是良人、佳偶,大衛的神是戰場上萬軍的元帥、草埸上的好牧人,被擄時期,以色列人期望的是一位彌賽亞救世主,彼得及其他耶穌門徒所經歷的是復活的基督。究意,上帝是誰?
五世紀敘利亞修士偽狄奧尼修 (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認為,人用世界裡的言語、觀念、意像都只能描繪神的一部份,甚至可能是極少的部份。 神的本體並不是人的言語、觀念、意像所能完全表達的。信仰中的一個危機,就是我們透過某些經歷,去界定甚至「操控」上帝。比方說,當我們患病祈禱,蒙神醫治, 我們便假設上帝是醫冶的上帝。經驗帶來對神的認識是自然不過的。但我們要醒覺,不要用我們的經驗去規限上帝於某個形象之內。祂是一位醫治的上帝,但祂不單是一位醫治的上帝-祂是一位超越醫治者的上帝。當我們意識到上帝是「某某形象」,我們同時間要知道上帝不單、而且更超越我們意識到的「某某形象」。偽狄奧尼修主張用「否定神學」去意會神。當我們碓實地說神是這樣、那樣時,便應該敬服於神聖超越的神,為自己的觀念上所定義的神加上「不單是」。
「否定神學」提醒我們避免落在佛洛依德所指「人塑造神」的境地。但基督徙如何去體會上帝是誰,怎樣去認識這位神聖超越的神呢?保羅提出的「在基督裡」,開啟了一條光明之路。保羅在歌羅西書說: 「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裡面,你們在祂裡面也得了豐盛 ......。」(西二9-10)基督徙認識神不是倚重思維認知,而是要醒覺我們整個人的生活、存留都活「在基督裡」,我門要使這個信仰事實成為切身經驗。當我們的心思和意念都「在基督裡」,我們的心靈連繫基督,逐漸接受基督的薰陶,進到保羅所說的: 「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二20) 正因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我們從認識神,轉化為呈現神。
神是個靈,所以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祂。同樣、要認識那位創始成終的神,我們要開放內在的心靈,醒覺上主的臨在,讓祂啟示真理的奧秘。正如保羅在以弗所書說:「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賜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