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瑣記】後悔莫及

 

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加拉太書6:3、5)

 

P3-babyB某次,我與兒子分享與一位老移民基督徒的談話,她非常後悔以往對自己及孩子信仰上的隨便與鬆散釀出大虧損。講完後我添上:"現在新移民基督徒也在步她後塵,將來他們也會後悔的"。隨後牧師回來,我又復述一遍故事,他回應說:"現在新移民基督徒也在步她後塵,將來他們也會後悔的。"兒子撲哧嬉笑道:"老媽的話又被老爸背一遍,一字不漏。"我們哈哈大笑。

 

其實,許多過來者都有相同悔意。為了儘快適應新環境及維持生存,只好靠自己努力拼搏,精力有限便顧不了靈性需求,甚至忽略對孩子的基本教育,洗禮後便萬事大吉。自己忙好了孩子也丟了,缺憾再也無法彌補-孩子已長大、再無法回頭。父母只顧忙眼前,專注於孩子的文化及才藝—交給別人管,其他管教皆空缺、放任,自身又無好榜樣-不在乎靈性需求,任孩子獨留家中逍遙,彼此不交流,與孩子的交流總是急躁性地訓斥,或不敢、不會溝通,要就吵架。全家的共性是金口玉言,而共同嗜好是撲在電器上,這屬內向型;外向型則是:要就吵鬧異常、雙方無法正常溝通,更別說教育了,每個家庭成員都是電腦專家。除前兩者外還有自閉症型。據心理學家調查,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及成年人生活節奏加快,北美兒童及青少年自閉症越發普及,每六人取一。我親眼所見五十多歲的第二代移民至今還不能獨立生存,也無法與人對答,說話時的反應比正常人慢許多,父母成功而孩子成了傻瓜。

 

中國家庭都期望子女快長大、早獨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盼子女考名校,以此滿足成就感,也想應驗一句地方名言—瘌痢頭兒子自己的好,便迫使孩子實現自己未了願;孩子自身也盼儘快脫離約束。這種現代年輕人的獨立,我們在一些去外地讀書、或小留學生身上已屢見不鮮,無論在學習、經濟、性生活、或生活自理方面都混亂至極,只不過脫離約束、更加自在了而已。這種孩子只要離開幾個月,便再也不能與父母同屋了,甚至極短暫也難耐,有的甚至斥責父母,動輒就摔出口頭禪,"你再說,我就搬出去住",於是出現一陣靜默,再也無法約束他了—他已"經濟獨立"了,對此我親耳聽、並親眼見過無數。而孩子在外面的生活與其說是獨立,倒不如說是無節制:飲食起居亂來-個個菜色面、熊貓眼、腸胃炎;大部分胡吃濫交,吸毒是一些青年的嗜好,餐館、賭場、KTV廳是另一些青年熟悉的場所;顧人考試、寫作業,買假文憑糊弄家長,受騙的家長還為自己有出息的孩子感到自豪。

 

我的一位好友一次出差回家,下了火車拎著包匆忙趕路,豈不知半路遭竊,其中的一隻包已被小偷割斷。踏入家門才發現手上僅拎著一付空包帶,自己還興高采烈地感嘆:總算到家了!但願此事不要成為華人家長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