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新約文本的歷史考察(1)

 

對經典文本的理性考察

Oldbible作為西方主流文化傳統的基督宗教,宣稱是一種獨特的宗教形態,與中國佛道兩教有別,主要是其自稱為啟示的宗教,不同於中國佛道教化之為哲理與修道形態。故基督宗教很重視其本身是啟示的真理,其真理觀內容與佛教所領悟的真如,及道家所契會的無名無為之道,均有不同。佛道的修養均重視破人心之執與迷,放下理性理論,甚至放下經典,直接領悟宇宙之真實本相。基督宗教則重信心開放心靈,迎見上帝啟示的帶來的恩情。並且很重視經典的真確性,認為經典是啟示真理的表達。

基督宗教的思維邏輯認為,若宇宙有一關愛人類的,有恩情的上帝,則邏輯上這位上帝可以主動與人類溝通。這事件若發生,就稱為啟示。啟示是上帝通過說話與歷史中的行動,與人類溝通。啟示的事件,是上帝來到人間的事蹟。也正因為對啟示的重現,基督宗教很重視其經典文本記載之真確性。

但在西方十八、九世紀由於啟蒙運動的影響,對理性考察要求很強,人若相信一個宣稱為啟示的信仰,須要求理性上考究這啟示的真實可信性。

因此基督宗教面臨嚴峻的理性考察,如十八世紀的自然神論者 Hermann Samuel Reimars,就認為須將歷史上真正的耶穌言行與使徒的神學觀點分開,四福音書的作者是歷史學家,新約書信作者是神學家,他又主張可能是門徒偷去耶穌尸體而宣稱他已復活,但他仍中立地認為,耶穌一生的神蹟有兩可能,一是超自然的,另一可能是自然的。到十九世紀,David Friedrich Strauss 深受黑格爾影響,認為耶穌的神蹟與復活,全是神話,是辯証地將超自然主義的「正」與理性主義的「反」之綜合。這完全是信仰的對象,與歷史無關。這種觀點漸成為一種顯學,十九到二十世紀對新約福音的記載加以懷疑,認為歷史上的耶穌與記載中的耶穌不同,基本上否認新約的文本並無歷史的可靠性。

由於否定新約文本對耶穌的記載,因而耶穌的生平可以隨意想像,而引發各種不同的對耶穌之新奇幻想。到二十世紀中以後,因為發現諾斯底派福音書及其他稱為偽經的文本,有些流行著作主張基督教早期有不同的群體,各有不同耶穌的記述,故正統四福音書不是唯一的文本,只是因政治權力的認定而確立為正典。也有認為耶穌的復活故事,在埃及、希臘及羅馬的一些神話中早已流傳,新約福音書不外是將其他神話抄過來而已。又有主張耶穌早年去過印度學佛、或釘十架後到了現今歐洲的法國,甚至有認為耶穌去了喀什米爾、日本等。這些都是很多營利的流行作品主題,觀點都離奇古怪,天馬行空。但大都不是嚴格及一流的學術著作,經不起考據,很快被否証。

其實二十到二十一世紀很多新發現,包括考古學對新約記載所提及的各地方之發掘,及其他同時代猶太人的文本、猶太文化的特質,各種同代石刻字及猶太以外的文本研究,越來越多嚴格的考據,支援正統新約文本在歷史上是相當可靠的。

近期年青學者 Michael R. Licona 寫七百頁巨著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 A New Historiographical Approach 而一舉成名,他在方法論上提出「最佳解釋的論証(Arguments to the Best Explanation)及「統計學推掄的論証」(Arguments from Statistical Inference),全面批判各個流行觀點及一些主流學者的理論,而基本肯定正統的觀點為歷史上最有力的解釋。

稍前也有劍橋與牛津大學的著名教授 N.T.Wright 寫 817 頁巨著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仔細分析新約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古代所有相關文件,批判了從前多個觀點,確定新約文本是歷史事實。

這都是近期學術界的巨大努力,於二十一世紀重構新約文本的歷史性。本文因篇幅關係,並非特別研究這兩巨著,卻是羅列一些歷史考據,去指出很多流行講法的謬誤,及考察新約文本是否具歷史性的各種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