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聖經啟示的,祂是教會認信,敬拜與事奉的對象。基督徒了解的神,是從聖經啟示而來的。在聖經啟示中,人類的創造者,成了人類的救贖者,在祂的創造、照管與恩典中,全然顯出祂不會改變,及不受挑戰的主權。神既不是人肉眼的觀察得到,要有意義地描述祂就只能在每一點上,指出祂與我們和世界的關係;......"(當代神學辭典,上冊,448頁)
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眼見。"(哥林多後書五:7)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希伯來書十一:6)
耶穌基督對門徒:說"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約翰福音十四:13)
約翰在啟示錄記述世界和天上要發生的事前,正等候著聖徒們的祈禱。"另有一位天使拿著金香爐來站在祭壇旁邊:有許多香賜給他,要和眾聖徒的祈禱一同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那香的煙和眾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神面前。天使拿著香爐,盛滿了壇上的火,倒在地上;隨有雷轟、大聲、閃電、地震。(啟示錄八:3-5)聖徒的祈禱成為了產生這些大混亂的前奏曲。
所以,弟兄姊妹們,基督徒因信神,才可看見神的榮美,見證神的作為。不信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祈禱也枉然。信的相反是疑,有疑就沒有信了。
靠是信的深層表現,是信任,依賴和完全信賴的心態,這是一個人整體的屬靈操練,是靈與魂與身子全然奉獻。從信得悟性而活出基督的樣式來。好像一個小孩子直跑向他母親的懷裡,他表現了天真、直覺、信賴和全然依靠,沒有一點懷疑和懼怕,只有火熱般的親切渴求,高聲叫喊﹗這單純像孩童般屬靈的擺上是很自然的,是神的恩賜。完美擁抱的祈禱就成為習慣成自然,乃是愛的表露。
祈禱能夠成為完美也因為祈禱者的善行。譬如有謙卑、單純、信靠的心,就是神喜悅的祈禱態度;我們生活在世上,行公義,好憐憫是神必悅納的活祭。有美善的行為,自然會有完美的祈禱。因此,神賜豐盛的生命,祈禱與生命,必然發生交互作用,"手牽著手" 而行。進一步說,基督徒的生命便能更新、豐盛,他們的祈禱便更合神心意,產生美善行為。禱告者因新生命和善行,又能發出虔敬的祈禱,作合神心意的事,祈禱便大有能力。三者(虔誠禱告、更新生命、善良行為),互為因果,前三要素就是信、靠、服,缺一便不算完全美滿的祈禱。
耶穌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馬太福音七:7)這是祂的應許。耶穌更進一步說:"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七:8)耶穌為甚麼要在不同情況和時間,多次肯定神願意回應祂兒女的祈禱呢?
因為祂知道,我們的祈禱,不一定有即時的回應。凡事都有神最好的時間,而我們卻很容易放棄,缺乏信心、信靠、甚致不順服、不等候神的時間而突圍行事。我們要好好學習並操練懇切的祈求,進而去尋找、叩門、忍耐、等候。深信神必聽祈禱,因為神已與門徒立約,是信實無變的,祂的愛永遠長存。
多少時候,信徒不願意服從神的旨意,不想跟從祂命令而行。約拿先知逃避耶和華的吩咐,沒有往尼尼微城去,後來船上的人將他拋在海中。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後來,神回應他熱切的祈求,吩咐魚把約拿吐在旱地上。......(約拿書1-4章)
很明顯地,聖經教導祂的兒女們學習信服,謹守祂的誡命和律例。如果他們肯的話,就得全活,若不聽從,心裡偏離,便必要滅亡。以色列人犯了錯,今日我們也同樣犯了錯誤。(申命記卅:16-18)
馬可福音記載了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裡的祈禱典範,就顯明了信服神和不受挑戰的主權,其深層意義,我們必要思考,尋求領悟。那時,耶穌基督驚恐起來,極其難過,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祂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馬可福音十四:35-36)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是否學會了祈禱的功課?信耶穌基督、靠著祂的道、全心順服神的主權,這三個重要的元素呢?把這三元素合攏來說,就是一個合神心意的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