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讀到些作品,很有感觸。在《傳》第142期的封底,爾好的作品如此說:
Bama Group五年調查的結果,18-19歲青年人從教會流失,以下是最主要的原因:他們覺得教會和世界脫節;聚會沉悶,信仰和生活扯不上關係;信仰與科學﹝如進化論﹞矛盾;不能接受教會對貞潔與淫亂的定義;指基督教排外,不接納別的宗教;36%人指教會不歡迎人提出信仰疑難。
據我所知,在教會裡長大的孩子,到18-19歲時不再上教會的佔了三分之二,也就是差不多百分之70!很多父母都很關心這問題。以上調查的結果可以幫助我們注意一下,如果我們家的孩子同意上面的調查,那麼我們更應該對症下藥了。
為什麼孩子覺得教會與世界脫節?信仰和生活扯不上關係?信仰與「科學」矛盾?不接受貞潔的定義,指「基督教」排外?信仰疑難得不到答案?
一些名詞需要先了解,比如:「信仰」、「生活」、「科學」、「教會」、「基督教」等。比如,「科學」是什麼呢?「科學」一詞本意是「知識」。科學知識就是以科學方法所得到的知識。科學方法又是什麼呢?我們都接受基督徒科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註)的建議,以觀察為本,初步的觀察之後,根據這些觀察作假設。
根據這假設去設計實驗,看看實驗的結果是否支持假設。如果不支持,就改假設,再做實驗。如此改假設,做實驗,直到實驗的結果支持最新的假設,然後根據最新的假設重複實驗。如果實驗的結果還是支持假設的話,這假設可以叫做理論。如果屢試不爽的話,這假設可稱為定律。如果有一次例外,實驗結果不支持這定律的話,這定律就被打回假設。
科學方法應該是客觀的,結論也應該是客觀的,不被實驗者的個人喜好所支配。比如以前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某些人認為鉛可以煉成金。但是煉呀煉,就是不會煉成金。科學的態度該是,再想辦法,再試。
如果每一次煉鉛只得鉛,那麼只好接受這些實驗的結果:鉛不能煉成金。又比如,我們假設魚會變成半人半魚的「美人魚」,但是,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魚仍是魚,人仍是人,總得不到「美人魚」,那麼合理的客觀結論應是,魚不能變成美人魚。又如,假設青蛙被公主親了之後會變成王子。可是,無論公主親了青蛙多少次,牠還是青蛙,那麼,合理客觀的結論是青蛙不會因被公主親了就變成王子。
有些事實是不能重演的,那麼,雖是事實,卻不在科學研究範圍之內。比如,你的出生,這是不能重演的。所以不叫科學,而叫歷史。比如,生物的演化:我是從單細胞經千萬年演化而成的?這可能是歷史,但不是科學,因為不能重複。比如,我是被創造而成的?這也不能重複,可能是真的,但也不是科學。如果我們了解「進化論」不等於科學,那麼討論起來就比較有頭緒。
信仰又是什麼呢?信仰只是一些人信的東西,不同人信不同的東西,所以信仰必需說明所信的是什麼。有人信無「物質以外的存在者」,他們可能自稱是無神論者,那麼他們的信仰是「無神」。有人信有「物質以外的存在者」,那麼,他們可能自稱為有神論者。有人信的神是一位;有人信的神是多位;有人可能信滿天神佛。
那麼,信有神的人,又可以有很大的差異。所以,當用到信仰一詞時,應當加以解釋或描述,到底那人所信的是什麼。我們不能單說:「我有信仰」,因為是沒有意義的,每個人都有信仰,無神論者也有信仰,他們的信仰是相信無神。
所謂「基督教」又是什麼呢?聖經沒有這詞,耶穌的門徒也沒有說他們信基督教。有時候某些人認為相信有一位超然的創造者的人,就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是,查考聖經,有「基督徒」一詞,但是沒有「基督教」一詞。或者有人以為「基督徒所信的就是基督教」,但是這並不是耶穌基督說的,也不是耶穌基督的門徒說的。因此,相信「耶穌是創造宇宙的主宰,是到世界來的聖子,是成為肉身來代死,又勝過死亡,從死復活的救主」的人。
他們承認自己沒有達到創造者的標準,因此求耶穌基督赦免,祈求耶穌基督管理他們的人生,日常生活願順從耶穌的旨意。這等人也不叫自己為教徒,他們只是基督徒─小基督。因此,所謂「基督教」並不是源於耶穌基督,也不是屬祂的人的「宗教」。「基督教」只是一般社會加給的名稱。社會稱為「基督教」的,也是五花十色,要是沒有定義或描述,也是不知道在講什麼。
「教會」又是什麼呢?很可惜,信耶穌的人用了「教會」這詞,叫人以為是某宗教的組織。其實「教會」與「宗教」無關,「教會」(讓我們限定是遵從聖經的一類) ,是一些被耶穌基督呼召,或揀選出來的人的「會」,是一群「承認耶穌基督是他們的拯救者,是他們的主人」的人。不必要是一個組織,但為了方便辦事,也可以有組織。這群人可以只有幾個人,也可以有一大群人,也可以指全球以耶穌基督為主人的人,也可以指全球古今所有以耶穌基督為主人的人。
這些人,都是承認自己不理想﹝有罪﹞,自己不能自救,承認耶穌基督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唯一的拯救者。所以,教會的成員都是請耶穌赦罪的罪人,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但是,卻因為耶穌的代死和復活,得蒙赦罪,得賜屬天的生命,在學習過天國國民的生活,只是在學習中,未學完。
「聚會」是什麼?「聚會」是信耶穌的人聚集一起,希望是得到學習,得到實習的機會。「聚會」形式各處各文化各時代都可以不同,只要是根據聖經的真理,沒有限定什麼一定的形式。
「世界」、「生活」,是我們日常接觸的事物,比較容易了解。「世界」與時代和文化,與傳統、價值觀有關。「生活」就是我們的日常起居飲食,衣食住行,也與價值觀有關。對這些名詞有了共識,我們就比較容易討論「年輕人從教會流失」這話題。﹝待續﹞
(註)Francis Bacon (1561-1626), Lord Chancellor of England, is usu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an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ul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alled "scientific method" in science, stressing experimentation and induction from data rather than philosophical deduction in the tradition of Aristo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