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異國情】借錢救急 (上)

 

「借錢失感情」。這是中國人常用的一句忠告話,提醒人隨便向人問借金錢是與人相處的大忌,有損友誼和削弱朋友間的真誠信任等,所以是一件不宜向朋友啟齒的事。非洲人對借錢財又有何看法?筆者在非洲生活工作雖有廿多年,接觸地區有限,本文只是個人從平日生活的觀察和接觸當地人的經驗上作思考理解等的分享。

互助和依賴
非洲人是在互助和依賴的社群中成長。各民族是個大家庭,但只限同族同血統。他們的社會結構仍以傳統氏族為主,由村長和長老管理,家庭實行家長制,家長是經濟的支柱,其內人人都聽命而行。結果,當地人自少養成了依賴家長或叔伯來解決個人困難,包括金錢問題。筆者認識隔鄰一個上了年紀的退休軍人,與妻育有四女一子,家庭成員多年為病魔和貧窮所纏繞。其中三個女兒因先後患了精神病要服藥,靠老父除養老金和女兒作街頭小賣等維生,而昂貴的藥費只靠向鄰問借才可解決,街坊多年來很同情和幫助他一家,因長貧難顧,出手借助者能力所限,他妻子經常四出向親友和筆者求助籌募藥費。

非洲各國隨時代變遷和步入城市化,這種互助依賴的生活方式也起了變化。新一代人倫關係漸趨疏離,走進城市謀生的青年一輩,因自少缺乏主動學習生存,沒有個人理財訓練,又無謀生技能,除了找勞動工作來維生外,遇上嚴重困難和經濟困逼時,便向旁鄰好友或回鄉求助。另外,不少有城市有住所和安定收入的人仕,他們便成了近親親戚的經濟靠山,如藥費、經濟結據週轉,甚至親戚子女從鄉來城就學的寄宿要地。這些城市人要義不容辭的答允,否則拒者必為眾親友所唾罵。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非洲人向友人求借,都抱著「不得允借不罷休」的精神,卻少有考慮對方的限制難處。他們認為只要一心和多次不休地懇求,精誠所至下必能打動人心。接待者若有難言之穩,也不能拒絕求助,為保來者的顏面,只用婉轉方式或允借少許等回應。筆者印象中曾用借據形式提醒借貸者限期還款,結果只收到部份,並有物件替代未清還的餘數。在許多依斯蘭宗教盛行的地區,「施捨」是信眾實行守教中必行的聖德。因此,信徒猶要捐助來求者,如數幫助和不望歸還。求借者以此教條為權利,而且不用還債,不用借據,也少有附帶利息。

傳統上,非洲人都在是自供自給和以物換物的背景下成長,用金錢方式來運籌交易,並非易事。在鄉間的人對這些紙幣和賬目感到很抽象,不能靈活處理,不像眼前有實物掌握。曾有一次白天祝融禍及村內一戶人家,他草舍在短瞬間被焚毀,可幸一家老幼能及時逃生,他們眼巴巴看著和喊叫無助,傷痛欲絕,除了草舍和家居用物損失外,戶主多年將多積畜了大量紙幣金錢藏在一瓦缸內也被燒丟,只留下些許銅錢。由此可見,他們處理錢幣和財物都缺少見識和未能盡用,遇事應急時只有選擇捷徑 – 向友人問借,未有考慮後果和責任。非洲人開口問借的習慣也有歷史淵源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