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裡有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記載在《馬太福音》21章,是所有福音書中唯一記載耶穌直接殺死某一生物的地方:早晨回城的時候,祂餓了,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就走到跟前,在樹上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門徒看見了,便希奇說:"無花果樹怎麼立刻枯乾了呢?"
1、說實話,我以前不懂,也不太喜歡這個故事,因為看完後有太多疑惑:耶穌也太小氣、太狹隘了吧?在樹上找不到想吃的果子,居然就把樹給詛咒死了!祂一貫教導別人要愛人如己,自己碰到不合心意的事卻睚眦必報,即使是植物也不放過。
2、還有一點,就是耶穌面對門徒問"無花果樹怎麼立刻枯乾了呢?"時的回答:"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也必成就。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既然主是要跟門徒說明信心問題,何不讓大家圍成一圈,當眾讓無花果樹立刻長出成熟的果實,然後趁熱打鐵說上面一番話,如此,豈非更能起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
經過最近的查經和思考,我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可不要小看這棵路邊的無花果樹,它並非路邊普通的果樹,不是上海路邊常見的銀杏樹,廣州路邊的芒果樹,溫哥華路邊的櫻桃樹,沒那麼簡單。貫穿整本《聖經》,"無花果樹"都不是一般的樹木,它預表的總是上帝的子民以色列,這棵無花果的樹葉,代表那些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文士、祭司。耶穌詛咒這棵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其實是預表猶太民族和背道的教會將會發生何事。
中東地區的無花果樹,基本是在長葉子的時候果子也同時出現。耶穌所詛咒的這棵樹,擁有所有結果子的外在表像,卻只是假冒的,它象徵猶太民族。以色列擁有聖殿、祭司制度、獻祭禮儀,卻沒有結出好果子,甚至不顧一切,處心積慮把耶穌置於死地。耶穌當著眾人詛咒這棵無花果樹,讓其葉和根枯萎,為的是讓當時的門徒以及後人記住,企圖靠外表的東西來得救,而且救人,從而掩蓋自身的罪惡,只能是徒勞的,其結果只能是滅亡。
耶穌詛咒無花果樹後的同一天,就與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進行"對決",指出祂們的偽善:"他們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見。"(太23:5)。耶穌七次稱祂們為假冒為善者,然後宣佈對他們的詛咒——就如同對無花果樹所下的詛咒一般。
在下一章中,無花果樹的比喻再次出現,當耶穌描述耶路撒冷的毀滅和世界的末日時,祂用無花果樹作為象徵"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主耶穌可以讓人未嘗死味以前看見將來天國的樣子,也可以讓人看見將來不做工不出成績的後果。
以色列這棵無花果樹,枝繁葉茂,但不結果子。基督徒的生命如果沒有聖靈的工作,無論你戴著長老、祭司、博士、牧師的光環,或寫過多少書,出過多少光碟,都無法結出聖靈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5:22, 23)。在神的國度中,沒有人是那只用來裝飾觀賞的無花果樹,對個人是這樣,對教會也如此。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已經得救了,因信稱義了,無論做什麼,將來都必得進天國享受主的榮耀。錯了!這是主不悅納的,而且主再三警告過這樣的人!在《馬太福音》24、25章天國的比喻裡主說得非常清楚,得救的基督徒分為忠心的、不忠心的;愚拙的、聰明的;良善又忠心的和又惡又懶的。前一種進天國,後一種就像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只能是毀滅,在天國外哀哭切齒。
《聖經》對此的教導至始至終毫不動搖,在《啟示錄》第二章對七個教會的預言,以弗所教會因為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耶穌就把象徵教會與神同在的燈台移開;對於與世俗聯合又不肯悔改的別迦摩教會,主用口中的劍攻擊祂們;對行淫的推雅推喇教會,則用權柄將祂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慈愛的神,同時也是公義的神!
被主耶穌詛咒的這棵無花果樹,是人創造的宗教和虛假的公義之象徵,與耶穌同時代的法利賽人、祭司如此,後來崇尚禮儀禮節的天主教如此,今日的新教教會又何嘗不需要反省呢?假如教會成了學習鑽研《聖經》知識的象牙塔,成了感情交流、親情互動的俱樂部,才藝表演的大舞台,教堂建得再漂亮,讚美詩唱得再動聽,假如不主動擴大神的國,通過傳福音吸收新會友,讓更多人接觸到福音,出去收莊稼,結出三十倍、六十倍的果子,在這荒淫悖逆的世代拯救更多罪人,這與那棵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又有什麼區別呢?
既如此,耶穌怎麼可能讓這棵代表以色列虛假表像的無花果樹,當著眾人的面立刻開花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