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愛主的基督教家庭孕育中長大
鍾陳可慰女士(1920-2011)出生自一個敬虔愛主的基督教家族,外曾祖父周學(字勵堂)牧師是中華基督教循道會(華南)第一位被正式按立的華人牧師(任期由1877年至1916年),她的外祖父周清泉及其子女們都是認真地跟從主耶穌基督的信徒,在外祖父的帶領下,她們一家人每個星期都會齊集家中進行家庭崇拜,1936年香港循道衛理教會從香港堅道遷往灣仔新建的建築物,動土禮是由周清泉施行的。
她的父親陳步賢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同時又是一名愛國的熱血青年,曾獻身於國父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積極參予革命活動。她的母親周理信更是當年首批學習西方醫術的中國籍女西醫。虔誠愛主的母親一直都在循道教會忠心地侍奉,而陳可慰女士也很早就開始學習侍奉,從十三歲到八十歲,無論住在世界任何角落,她都一直在教會的詩歌班唱女高音,用上帝賜給她的歌聲來讚美那又真又活的全能者。
靠著神的恩典飛越駝峰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陳女士與七名親友隨著一名從廣州而來,隸屬廣州基督教循道會的牧師從香港逃難到中國,機緣巧合地(乃是上帝的安排)受聘於美軍駐守於昆明的「飛虎隊」及其後成為「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作護士。
1943年陳女士因轉職與飛虎隊有工作關係的中國航空公司(CNAC)而移居印度加爾各答,她的職位是航空服務員,因而需要飛越當代最險峻的「駝峰航線」。飛越駝峰是挑戰飛行員膽色的工作,因為航線處於世界最高最險峻的喜瑪拉雅山脈,連綿不絕的山峰高聳入雲,航機實在難以飛及峰頂,只可在山峰與山峰之間穿插著飛行,倘若在飛行中要躲避日軍的追擊時,更是險象環生。
這工作的性質本是航空服務員,但是任職者必須具有護士資格,因為具有護士資格的航空服務員不但能夠照料來回中印的軍人及其家人旅途中的飲食,更可以提供必要的醫療護理服務。因為日本占領了滇緬公路,此航線是當時中國與外界唯一的接觸通道,對抗日工作非常重要。陳女士的膽色過人,從來沒有為要面對死亡的挑戰而害怕,因她深知道神與她同在,她絕對相信將自己全然交托給愛她的主就必穩妥。1944年停止飛行後在印度加爾各答的中航總部任職護士。戰爭結束後,她與中航一同從印度遷回上海,且成為中航的護士長。1943年陳女士在印度加爾各答邂逅了後來成為她丈夫的鍾華亮先生(1917-2009)。鍾先生於1917年在香港出生,也是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中長大,是一個十分虔誠愛主的基督徒。他是香港望覺堂的教會詩歌班指揮,曾為該教會籌款建堂而帶領及指揮一隊為數百人的詩班。1940年他與三位兄弟一同加入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此軍團在1854年成立,是由香港和英國政府合力資助的一隊本地輔助民兵部隊。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襲香港,鍾先生駐守香港鯉魚門炮台;同年的12月14日,日軍炮轟鯉魚門港口,他不幸被炮彈擊中受重傷,英國政府把他送往印度加爾各答就醫時結識了陳女士,且於1945年7月在印度加爾各答共結連理。
胼手胝足照應家人
婚後只一個多月,丈夫便照原定計劃遠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攻讀大學,而鍾陳可慰則仍然留在印度當護士,二人一別就是三年多。雖然他獲取了大學的獎學金,不須為學費去籌算,但生活費用卻仍是需要預備妥當的,因而她便匯款資助丈夫在美國最後一年的生活費用。因為工作單位為她提供了食宿,她的工資就可以節省下來供應家人。自小性格節儉的她,絕不會將辛苦賺得的金錢花在宴樂上,因此她才有能力支援華亮讀書,更可以供養雙親及就讀醫學院的弟弟陳藹東。
1948年她離開高薪厚職的中航公司回歸香港定居後,再度為生活而奔波勞碌,曾一身兼三職,為的是要供給弟弟前往加拿大繼續進修精神科的醫學費用呢!與此同時,她為了孝順雙親,不惜向朋友借錢在香港買地建村屋,好使他們有一個安居之所。當時她為了清還債務,再加上生活擔子,夫婦二人必須要胼手胝足,省吃儉用地過活。
她從小就教導二名女兒認識聖經真理,而最令她感到欣慰的是二名女兒都敬愛神,努力作榮神益人的工作。大女兒敏玲在加拿大安省神學院(Ontario Theological Seminary),即現在的天道大學(Tyndale University)獲取神學研究碩士後,現在於多倫多華人教會侍奉神,致力於傳褔音、牧養和教導,使多人蒙褔。二女兒端玲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現時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擔任教授之職已有三十多年之久,還經常被邀請到世界各地講學,籍此機會把福音的種子散播在學子心中。
成就卓越柔和謙卑
1948年從上海回港後,鍾陳可慰先在養和醫院任職,1951年她進了香港政府的醫務衛生署當護士,並且被分派往東華三院護士學校任教。1958年1月,她在香港政府醫務衛生署的職位被提升為高級護士,並且在1961年5月被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Sir Black)委派作為期三年一任的香港護士局委員之一;她一直都在護士局連任,直到退休為止。又於1966年2月她被香港總督戴麟趾(Sir Trench)委任作為期三年一任的香港產科護士局之委員,直到退休為止。她亦曾任香港護士產科士聯會的會長。
1963年3月至12月,在醫務衛生署的批准下,她被東華三院補送至澳洲墨爾本市的護士學院進修護士教育課程,一年後順利獲取護士教育文憑(Diploma in Nursing Education),當年她是第一位被東華三院派往外地深造而獲取護士教育文憑的教師。她在1963年12月學成返港,正好趕上被東華三院於1964年4月提升為該院護士學校的總教師(即校長);該校的學生人數曾多至六百人,相信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護士學校呢!
雖然她擁有一般人認為可以值得誇耀的卓越成就,但是她從不以此誇口,因為她深知道自己所擁有的都是天父的賞賜。有人問她道:「甚麼是妳一生最大的成就?」她說:「我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孕育了?名既愛主又可愛的女兒!」
雖然處身於分秒必爭,生活緊張的香港,要同時兼顧家庭和事業,理當感到身心疲累;然而她明白到聖經所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的道理,只有來到天父面前才能得著那份平靜安穩。因此星期天是她們一家人的安息日,他們一起到教會去敬拜上帝,並且積極的參與侍奉,因為她深知應當將 神賜給自己的恩賜,就是她的歌聲回饋給祂。她在教會的詩歌班裡面擔任詩班長並且以歌聲侍奉 神達六十多年之久!
渴慕聖經活現真理
鍾陳可慰女士自小就渴慕聖經真理,一生活在 神的話裡,並且生根建造;她的性格活潑開朗、愛熱鬧、善交友,可以整天在街上跑,也不覺倦。與性格內向、喜讀書、看報紙、作研究和分析、整天躲在房間裡對著電腦,關心世界大事的丈夫共渡了64年甜蜜的婚姻生活;2008年12月起,鍾先生的心臟病、腎病、哮喘病日趨嚴重,經常要看多位醫生和接受多類的檢驗;看她忠心耿耿地侍候在側,或預備合宜的營養餐,或一天四次的吃藥,或記錄病情的轉變,保姆與護士兼職一身,她當時已經88歲了!毫無怨言,甘心樂意,堅忍順服,那是因為「愛」。
她是一名禱告勇士,一生中不斷地為未得救的靈魂祈禱,使多人蒙恩得救,那是因為「愛」。她又是一位勸慰者,她以喜樂的良藥不知安慰了多少灰心失意的人,那是因為「愛」。她的口只說造就人的話,那是因為「愛」。
她又是盼「望」的活現,身為一位護士,她近距離看見死亡;她陪伴她的父母走過生病至死亡的最後路程;最後,在2009年,她陪伴丈夫在病榻旁邊。在2011年11月9日,醫生診斷她患上胰臟癌,已擴散至肝臟,但她仍然注目於復活主耶穌基督所應許那天上永恆的榮耀,在平安和信靠 神的心境中渡過每一天,她充分地活出了聖經所說的基督徒的「望」之精髓。
她實在是一個信、望、愛兼備的人,她不愧是女中豪傑,是人中強者,是聖經中的賢德婦人,是神的忠僕,是我們後人的榜樣,更是留給世人的美好見証。
她,就是鍾陳可慰女士(Mrs. Rebecca Chan Chung,1920-2011),一個活出 神的美善,彰顯 神的榮耀,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姊妹。(此文章部份節錄自鍾陳可慰女士的自傳《飛虎戰、駝峰險、亂世情》,書中紀錄了她從戰爭到和平的天路歷程,索書請聯繫: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
後記:鍾陳可慰女士離世返回天家一個月後,榮獲美國國會追念為美國退役軍人,獲贈「光榮退役」文件,頒贈儀式於2012年1月17日在美國水牛城舉行。(多倫多短宣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