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同心】男主內 -- 挑戰傳統觀念

 

Couples460x284

 

我從來沒有照顧孩子的經驗,婚前也不用做家務,燒飯和清洗衣服都由母親代勞。然而,在婚後的第三年,我和太太有了第一個小生命,雙方決定由我全職照顧兒子,太太則繼續留在原有的工作崗位。

五個多年頭過去,我對當初的決定無悔,見到孩子的成長及親子關係的親密,都使我感到安慰。其實,我也曾有不少內心掙扎,質疑自己是否適合全職照顧子女,但最後亦有所領會,打算繼續當「全職父親」,直至孩子入學。

「全職父親」的催化過程
於我而言,作為一個父親,放棄全職工作來照顧兒子及料理家務並不是一個困難的決定。我沒有想過要做什麼先驅,打破什麼傳統對男女角色的觀念,因為在某些地方和國家,這並非稀奇的事。還記起數年前,一對朋友夫婦從加拿大回港,傾談中,才知道他們二人在過去一年全職料理家務及照顧女兒。我當時感到十分羨慕,心中為他們的家庭喝采,也許這時已埋下當「全職父親」的種子吧!

其實,我當「全職父親」的動力來自對培育孩子的一份執著。我和太太都有同一的觀念,希望自己照顧孩子,因有感這是父母的責任,並很珍惜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在成長的最初數年,是品格培養的關鍵時刻,正確價值觀的確立和自信心的鍛鍊等,都要在這階段打好基礎。

至於由誰放棄工作,回歸家庭,則我們並無既定的角色期望,亦沒有從雙方的擅長與能力方面作考慮,我們的決定乃取決於如何使家人有更多相聚的時刻。最後,我們認為如太太繼續教學,則工作時間較為固定,以及有較多假期,於是決定由我放棄工作。

家庭與事業的抉擇
曾有人問我是否認為家庭比事業重要?是否擔心將來找不到工作?每次回答這些問題時,都讓我重新反省自己生命的方向:我為什麼這樣選擇?

首先,我的目標是滿足家庭的需要,事業只是我邁向目標時要借助的工具。我視家庭的發展如一列緩緩向前的火車,途中要停不同的站,添置所需物品。工作就好比中途站,令家庭得著所需,同時亦令個人獲得滿足感。在家庭建立的初期,我傾向將焦點放在車廂內的經驗,而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停站的時刻。然而,我相信當火車駛至某個階段時,我可以將更多時間和精神放於停站,下車找尋更多家庭或個人所需物品,以獲取車廂以外的滿足感。

男人也懂得照顧孩子?
社會上普遍存在對男女既定的角色期望,其背後的假設是男女有特性和擅長。例如在照顧孩子方面,很多人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勝任,因為女性較有耐性和愛心,亦較為細緻。男性往往因此在父子關係中扮演一個較權威、處理對錯及決定賞罰的角色。而母親則主要處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如情緒及起居飲食等。

此外,不論雙職家庭、由母親全職照顧或父親外出工作的家庭也好,似乎都有一個分工的概念,就是「父親的首要任務是賺取生計,養活家人;母親的首要任務是照料子女。」父母按男女不同的特性謹守自己的崗位,分別專注理性和感性的工作範疇,角色界線明顯,以致衝突減少,讓家庭更有效率地運作。

縱然我選擇做「全職父親」,我倒沒有對上述社會規律有異議。不過,我卻想在不用顧及高效率的家庭運作下,突破一些男女角色框框下的限制,發揮一些在照顧孩子方面的潛能,體會一下自己的有限。誠然,經驗告訴我自己仍受著不少男性特質的限制,以致「家庭業務」未能做到滿意,這是我事先未估計到的。

首先,我「知道」不應視照顧孩子為任務多於關係,但實際上我卻經常為了達成任務而忽略了過程中父子感情的建立。後來我提醒自己,在教導孩子學習時,要令雙方也從中得到樂趣,不能事事以實質效果作指標,因為享受親子的樂趣也可以是滿足感的來源。

此外,我當「全職父親」之餘,仍渴望有下班時間,以尋求男性對「空間」的獨特需要。於是,在太太回家後,便是我的下班時刻,她放假時,我便毋須準時上班。結果,太太陪伴子女的時間雖然比我少,與孩子的關係卻不遜於我。兒子晚上驚醒時,更指定要母親陪伴。起初我感到有點氣餒,是否我真的不能替代太太的一些角色?是我不能還是不願繼續呢?這都是我內心的掙扎。

經過無數次的掙扎,我終於靠著太太的安慰和肯定,度過了困難的時刻。太太不但將清潔和飲食方面的標準降低,而且沒有埋怨我出錯,反而常說孩子應「粗生粗養」,令我減輕了不少心理壓力。她的信賴使我感到做「全職父親」很光榮,並能享受做父親的樂趣。

我的結論是縱然男女有別,有不同的特性及強項,但偶然開放一些界限,學習另一方的長處,可以令自己生活的另一個層面有更多體會。我認為每個人不需永遠埋首自己擅長的工作,突破一些模式,做些不慣做的事,必能有所發現。但更重要的是其他人也要給予機會及鼓勵,不必視效率為至高無上的目標。(作者是心靈階梯培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