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瑣記】愛的反思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可12:30-31)

晨更後我照舊邊做家務邊默想,然後哼起了讚美詩,記載在哥林多前書13章4至8節的這一愛的篇章是我今天的每日一歌。吟唱時主給亮光使我好羞愧,覺得自己既虧欠主又虧負人。愛的含義又多又沉重,卻是人自身要面對和解決的,都是關係的問題——有對人的,有對神的。面對主的話我無法再空談愛,實在感到自己哪一條也做不到。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面對使自己不舒服的人、事、物,或受冒犯時的感覺或衝動,都會體現忍耐的不易,更別說恆久了,沒此基礎更無從有真正的恩慈。

愛是不嫉妒——若稍留意也可發覺兮兮小事也會引起嫉妒,除非人裡面的眼睛是瞎的,人常說"同行是冤家",想必並非與"嫉妒"無關。主的話如兩刃的劍,剖出人性最陰暗又劣弱的一面,而我們卻不輕易承認。試反思:若有自己不舒服的人遇好事或比自己好,有何感受?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自義使人總以為不會嫉妒人;自誇或自得是常有的事,只不過顯明的範疇和方式不同而已;張狂就更別說了,稍覺自己有點長進就不得了,一有機會就想顯露,甚至想躍躍欲試地壓人一頭、不顧他人感受,行事為人極欠謙和。


不作害羞的事——害羞的事即"不得體、不合宜、失禮"等事,我們靠自己一定都能警覺與避免嗎?

不求自己的益處——是否事事都不圖利己而只求利他呢?若真是這樣就無"自私"一詞了。

不輕易發怒——我們遇事是否能做到先冷靜禱告,不輕易發作呢?通常都是先發作痛快再說。

不計算人的惡——這對我們更是家常便飯,總不放過對手的不是,恨不得記一輩子,一有機會就定罪一遍。總是別人眼中的刺大過自己眼中的梁木,並惦著要拔除它?我們常不顧念天父的感受,而戀慕不義之事,無論行為還是意念常會得罪神,稍不留意裡面便有惡發動。對此自己是否有知覺?還是已麻木了?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我們對聖經有多渴慕?遵行得如何?如今人們不熟悉聖經,又耳朵發癢、厭煩純正的道理,只愛聽新鮮、舒服的話,要奶而拒乾糧,一觸即發,即便神的話也進不去,這與"只喜歡真理"是否南轅北轍了?

凡事包容——對我們這些欠包容的人這要求似乎過高,沒狀況還可暗自得意,狀況一來便難誇口有寬容心了吧?我們都是好挑人刺之輩,唯待己倒是極易寬容。

凡事相信——這也是我們這些小信者極難學的,遇事是否總想先靠自己,最後才想起禱告試試?不順利時是否習慣性地先抱怨一番?

凡事盼望——對我們來說常是遙不可及的,倒是較易把盼望建立在他人、孩子、及各種奮鬥目標上。

凡事忍耐——這就更難了,既不能忍耐棄絕自己、又不能忍耐接納別人,也不願忍耐等候主的時間。

愛是永不止息——對於我們這些軟弱者則是空談,極短暫間或許還可以,不過也只是做朋友,也要看對象及時機,而且條件是不能觸及自我。

我們常常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既愛主又愛人、又敬虔,一旦有情況便什麼都不顧了——血氣大暴露,即便對自己最寶貝的兒女之愛也是有限度的,大部分人愛自己倒是切實而完全的,不是嗎?

不過主耶穌寶血的功效是即時的,只要我們願意隨時信靠、交託、對付,在祂裡面我們還是有盼望的,只是靠自己連誇勝的意念都不可有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