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在文明世界的兢爭賽道上,總是落在後圍,跟他們在國際馬拉松賽場上表現截然不同。人會問:「到底在非洲有學校嗎?他們是怎樣的學習和培育下一代?」編幅所限,本文只簡略介紹在非代某個地區的教育,從傳統至近代一般的情況發展,並不全然代表非洲整體。
無獨有偶,傳統的教育模式上,非洲近中國都多有類同之處,基本屬家傳和師徙制,但沒有分門派,沒有正統和公立制度 。教育因社會發展有限,只順著經濟發展的模式,限於家庭內或家族的傳授,多為實用謀生的技能,父傳子,母授女等。學習者都是尊師重道,邊作邊學。從家庭至出門到外工作,都是延伸家庭和家族關係範圍內工作,學習固然之。固所為有名師傳授。中國有謂派系堂門等對持。
非洲傳統的學習特式都是有樣學樣,少有鼓勵創新。所以一般學子,都是看父母師傅怎樣,加上旁邊的同友如何,有樣學樣,強調總要一致,而少有問為何。固此,有所謂填鴨式教育。
一位叫亞密的年青人透過父親協助從遠鄉到城跟叔叔學做木工已有五年,每天他與幾位師兄弟都在早上八時前已到達位於城的大道處,路邊設置的店鋪 (背向住屋圍牆面向車水馬龍的大街,左右有不同行業的店鋪。他與同事在等候師傅時,便吃點地道的長形法式麵包以加點力量作工。師傅到工場後的行動,都成了各學徙的焦點。隨了受指派作粗糙工作,如打釘,鉋木鋸木等可自由發揮,其餘的工作,包括度準,裝配等都有師傅在場密切監督才可動工。筆者有機會到他的工作處,目的是看看筆者所訂製的門,施工如何。不幸,有嚴重錯誤出現,筆者要求立刻改正。師傅便急忙動手,又向各學徙吩咐作這作那,亞密與各師兄弟也急起來,為命是從,拿釘,鋸門,撲左撲右,使筆者有感疑問,要處理突發事情時,何解只有師傅出馬,一群有幾年學師經驗的「學師仔」都沒主見和應付能力嗎?
非洲傳統的學習是從家庭親傳、至社群裏的師徙傳授,以身教作有樣學樣,加上群體文化互相影嚮,每天一起工作、一起共餐(是吃大鑊飯),看重人倫關係,相互扶助,分嘗工作的喜與憂和外地自由文明社會的模式不同。非洲的文化重視年長的教導,從家鄉的長者向孩童傳授民族故事和遠古歷史,至年青一代出外謀生,都有如此的偏愛傾向。
近代愛外國影嚮下,公立學校的設立,發展速度雖緩慢,但也上了軌道。 教育模式改往在公眾地方,興建公眾的建築物。因各國漸受都市化的影嚮,許多鄉民都受遷徙之苦,因教育模式是受法式和英式的 (殖民時代的遺留),許多下一代的子女在西歐和非洲傳統文化價值間掙持,從學校回來的孩童對家庭的價值起了變化,有質疑或不遵從者甚眾,令至抱傳統思想的鄉民、父母受到威脅,排斥外國思想及外國教育學校。不少非洲國家也倡導亞拉伯語教育。曾有一舂趣事。 政府為推動鄉間教育發展,多次派員到一條鄉村向村長父老介紹和要求撥地興建校舍,談論多時終於獲他們答允給地作興建校舍,鄉民也在村長鼓勵下幫助。工程在半年內已完成和舉行開幕禮,村長民眾也赴會。翌日迅速招生入門,等了個多星期,連一個學生也招收不到。校方派員到村長去訪查詢問。村長答覆他和村民聽勸只協助撥地、助建築和完工,但沒有答允要讓子女們來上學。
發展公立教育自殖民時代已開展,時至今天已有第三代受教育的人。但發展速度追不上人口發展。許國家人口都在未受教育的一邊。父親若是受過教育,其子女多是受教育。相反,子女能持續奮進學習的比率明顯甚少。父母因為生計而相繼要出外謀生養家,子女放學回家自然要放下課本,協助相親工作,而缺少時間學習,甚至有人認為功課只限於在學校幹的,回家不用再接觸書本。
鄉間發展教育較困難,要與村民溝通和建立關係。除資源短缺 (如教師薪金是村民和政府承擔),還有要處理老師方面。到異鄉工作的教師,生活清苦和遠離親屬等長久考驗下,都是對鄉鎮教育能否持久發展的一大憂患。然而,在各城各鄉的教育,學校資源雖短缺,但沒有到殺校封門和對教師裁員等現象。而教師不足,一班學生眾多有近六十至八十人,並與教師擠在一個班房內上課,也不感到困倦。他們學習時,時有誦念課本的誦唱,時有嗡嗡興趣小組的組合,師生樂容不疲,年紀和資力參差,來者不拒,真能顯出有教無類的美範。